📢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加密货币市场隐藏陷阱:贷款期权模型风险解析
加密货币市场中的隐藏陷阱:贷款期权模型的弊端与挑战
过去一年,加密行业的一级市场表现低迷,仿佛倒退到了早期阶段。这个"熊市"暴露了许多人性和监管方面的问题。理论上,做市商应该是新项目的助力,通过提供流动性和稳定价格来帮助项目站稳脚跟。然而,一种称为"贷款期权模型"的合作方式在牛市中可能对双方都有利,但在熊市中却被一些不良行为者滥用,悄悄损害小型加密项目,导致信任崩塌和市场混乱。
传统金融市场也曾面临类似的挑战,但通过完善的监管和透明机制,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加密行业可以从传统金融中汲取经验,解决当前的乱象,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生态系统。本文将深入探讨贷款期权模型的运作机制、其对项目的潜在危害、与传统市场的对比,以及当前状况的分析。
贷款期权模型:表面光鲜,暗藏风险
在加密市场中,做市商的职责是通过频繁的代币买卖,确保市场具有充足的交易量,防止因缺乏买卖方而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新兴项目而言,与做市商合作几乎是必要的,否则难以登陆交易所或吸引投资者。"贷款期权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合作形式:项目方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向做市商提供大量代币;做市商利用这些代币在交易所进行"做市"操作,维持市场活跃度。合同中通常包含期权条款,允许做市商在未来特定时间点以约定价格归还代币或直接购买,但他们也可以选择不执行这一选项。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种双赢的安排:项目方获得市场支持,做市商通过交易差价或服务费获利。然而,问题出在期权条款的灵活性和合同的不透明性上。项目方与做市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某些不诚实的做市商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借来的代币,不是为了支持项目,而是扰乱市场,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
掠夺性行为:项目受害的过程
当贷款期权模型被滥用时,可能对项目造成严重损害。最常见的手法是"砸盘":做市商将借来的代币大量抛售到市场,导致价格急剧下跌,散户投资者察觉异常后跟随抛售,市场随即陷入恐慌。做市商可以从中获利,例如通过"做空"操作——先高价卖出代币,待价格崩溃后再低价买回归还项目方,从中赚取差价。或者,他们利用期权条款,在价格最低点"归还"代币,成本极低。
这种操作对小型项目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我们已经看到多个案例,代币价格在几天内腰斩,市值急剧蒸发,项目几乎失去再融资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加密项目的生命线在于社区信任,一旦价格崩溃,投资者要么认为项目是"骗局",要么完全丧失信心,导致社区解体。交易所对代币的交易量和价格稳定性有一定要求,价格暴跌可能直接导致下架,项目前景堪忧。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合作协议通常被保密协议(NDA)所掩盖,外界无法了解具体细节。项目团队多为技术背景出身的新手,对金融市场和合同风险的认识较为欠缺。面对经验丰富的做市商,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不清楚自己签署了什么样的"陷阱"。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小型项目成为掠夺性行为的易受害者。
其他潜在风险
除了"贷款期权模型"中通过抛售借来的代币压低价格、滥用期权条款低价结算的问题外,加密市场的做市商还有其他一些策略专门针对缺乏经验的小项目。例如,他们可能进行"洗售"操作,利用自己的账户或"马甲"账户相互交易,制造虚假的交易量,使项目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吸引散户入场。但一旦停止这种操作,交易量可能瞬间归零,价格崩溃,项目甚至可能被交易所除名。
合同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不利条款,如高额保证金、不合理的"绩效奖金",甚至允许做市商以低价获取代币,在上市后高价抛售,造成价格暴跌,让散户承受损失,而项目方则要承担责任。一些做市商利用信息优势,提前获知项目的利好或利空消息,进行内幕交易,在价格上涨时诱导散户接盘后抛售,或者散布谣言压低价格后大量买入。流动性"绑架"更为严重,他们让项目方依赖其服务后威胁提高价格或撤资,如果不续约就威胁砸盘,使项目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有些做市商还推销"全套"服务,包括营销、公关、拉升价格等,表面上看起来很专业,实际上可能是虚假流量,在价格被人为拉高后迅速崩溃,让项目方不仅花费巨额资金,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更有甚者,做市商同时为多个项目提供服务,可能偏袒大客户,故意压低小项目的价格,或在不同项目间转移资金,制造"此消彼长"的效果,导致小项目遭受重大损失。这些问题都源于加密市场的监管漏洞和项目方经验不足,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市值蒸发、社区瓦解。
传统金融市场:面临类似挑战,但应对更为成熟
传统金融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等领域——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例如,"熊市袭击"是通过大量抛售股票来压低股价,从做空中获利。高频交易公司在做市时,有时会利用超快速算法抢占先机,放大市场波动以谋取私利。在场外交易(OTC)市场,信息不透明也为一些做市商提供了不公平定价的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某些对冲基金被指控通过恶意做空银行股票,加剧了市场恐慌。
然而,传统市场在应对这些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加密行业借鉴。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
严格监管: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了《规则SHO》,要求在进行卖空前必须确保能够借到股票,以防止"裸卖空"。还有"上涨价格规则",规定只有在股价上涨时才允许卖空,限制恶意压价行为。市场操纵行为被明确禁止,违反《证券交易法》第10b-5条款的行为可能导致巨额罚款甚至刑事处罚。欧盟也有类似的《市场滥用条例》(MAR),专门针对价格操纵行为。
信息透明:传统市场要求上市公司向监管机构报告与做市商的协议内容,交易数据(包括价格、成交量)对外公开,散户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查看。任何大额交易都需要报告,以防止隐蔽的"砸盘"行为。这种高度的透明度使得做市商不敢轻易违规操作。
实时监控:交易所运用算法实时监控市场,一旦发现异常波动或交易量,例如某只股票突然大幅下跌,就会触发调查机制。熔断机制也被广泛采用,当价格波动过大时,交易会自动暂停,给市场一个冷静期,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行业规范:像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这样的机构为做市商制定了道德标准,要求他们提供公平报价、维护市场稳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指定做市商(DMM)必须满足严格的资本和行为要求,否则将失去资格。
投资者保护:如果做市商的行为导致市场混乱,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追究责任。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家银行因市场操纵行为被股东起诉。此外,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为因经纪商不当行为造成的损失提供一定程度的赔偿。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问题,但确实大大减少了传统市场中的掠夺性行为。传统市场的核心经验在于将监管、透明度和问责机制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防护网。
加密市场的特殊脆弱性
加密市场相比传统市场更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监管不成熟:传统市场拥有上百年的监管经验,法律体系相对完善。而加密市场的全球监管仍处于碎片化状态,许多地区缺乏针对市场操纵或做市商行为的明确法规,为不良行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市场规模较小:加密货币的市值和流动性与美国股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单个做市商的操作就可能导致某个代币价格剧烈波动,而传统市场的大盘股则不易受到如此程度的影响。
项目方经验不足:许多加密项目团队以技术专家为主,对金融市场运作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贷款期权模型中的潜在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容易被做市商误导。
不透明的市场惯例:加密市场普遍使用保密协议,合同细节往往不为外界所知。在传统市场,这种隐秘性早已成为监管重点,但在加密世界却仍是常态。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小型项目成为掠夺性行为的易受害者,同时也逐渐侵蚀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和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