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分析:教堂、遊樂園與賭場 —— 2025 年公鏈生態的三重視角

從2017 年ICO 熱潮以來,加密貨幣公鏈生態在2025 年已經經歷巨大變化。如今除了比特幣作為資產,以及美元穩定幣(特別是 USDT)進入主流應用外,其他公鏈上的應用場景和資產定價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回歸貨幣的第一原理,從貨幣的三個基本功能來審視公鏈代幣的價值: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本文將結合理論與當前觀察,以一個公鏈從業者的視角深入分析這三種功能如何體現在公鏈發展中,並以「遊樂園、賭場、教堂」三種隱喻來討論對應的生態策略和未來趨勢。 (前情提要:當 AI 威脅人類的生存,我們更需要中本聰的設計哲學 ) (背景補充:從中本聰到 SBF:誰在偷走加密世界的靈魂? ) *本文由 kowei 提供框架並創作草稿,與GPT o3 「深度研究」協作後整理合成 交易媒介的角色:區塊鏈作為「遊樂園」 交易之媒介指貨幣在交換中的媒介功能。對公鏈而言,這體現在用戶支付手續費以使用區塊鏈,以及區塊生產者(礦工/驗證者)從區塊中獲取收益。在這裡,我將公鏈類比為一座「遊樂園」來解析:區塊鏈販售的是區塊空間和交易排序權。前者好比遊樂園的門票(基礎手續費),後者則如同遊樂設施的快速通關票(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即 MEV,透過排序交易獲取的額外價值)。 在以太坊等現代公鏈的經濟設計中,基礎手續費(門票收入)通常會被部分銷毀以減少代幣流通(例如 EIP-1559 機制),而MEV 收入(快速通關費)則越來越多地被分潤給區塊驗證者/質押者。這兩部分都構成了公鏈的“真實收入”,而公鏈的原生代幣則充當了支付這些費用的交易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區塊鏈擴容技術的發展,公鏈的TPS(每秒交易數)不斷提高,基礎手續費的重要性可能隨之下降——長期來看,除了比特幣,幾乎任何公鏈都有潛力超越每秒一萬筆以上的處理量。因此,在未來公鏈收入中,如何有效提取MEV將變得更加關鍵。 從「遊樂園」角度看公鏈經營,要最大化園區收入就需要兩方面著力:一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入場遊玩,二是讓願意插隊享受特權的人付出高價。對應到區塊鏈,一方面是保持低廉的手續費以降低用戶進入門檻、擴大交易數量;另一方面是促進鏈上更多高價值活動,讓願意付費搶先執行交易的玩家貢獻更多 MEV 收入。前者意味著公鏈需要有充沛的擴容能力和足夠多的應用來填滿高 TPS——例如發展簡單的鏈上遊戲、社交應用,甚至數位憑證、供應鏈上鏈等場景,產生海量交易(哪怕單筆交易經濟價值不高,也能累積可觀的手續費總量)。後者則需要公鏈生態中出現足夠多元且活躍的經濟活動,讓套利、清算、槓桿交易等行為有利可圖,進而出現更多願意支付高額優先費的情況。然而以目前觀察,大多數公鏈上真正有用戶的智能合約類型不超過十種,可以說很多鏈的「遊樂設施」並不豐富,難以吸引用戶長期反覆消費。這也是公鏈開發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增加應用的多樣性和黏性,才能提升 MEV 提取的天花板。 從策略上看,不同公鏈對「遊樂園模式」有不同取捨。例如以太坊選擇透過 Layer 2 等方案提升擴容,在保持 L1 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時,將大量交易引流到二層,讓使用者享受低費率。這意味著以太坊 L1 本身可能承載較低的日常交易量,但透過 Rollup 結算等機制依然提取了一部分手續費,並在 L1 保留較高價值的交易和 MEV 機會,尤其是在Base rollup 提出之後,可能連Layer2 之MEV 都可能會由以太坊L1 驗證者捕獲。 而高性能單層公鏈Solana則更像是打造一座超大型直營遊樂園,在 L1 上直接提供高TPS和低費率以容納所有人流。未來公鏈在追求交易媒介功能時,需要追求擴容、低費與MEV收益,既要吸引大量用戶入場,也要確保生態參與者(尤其是代幣持有者或質押者)能分享交易活動帶來的紅利,讓公鏈原生代幣更像「股份」那樣因為園區繁榮而提升價值。 計價單位的挑戰:區塊鏈作為「賭場」 貨幣的第二個功能是計量(計價)單位,也就是人們用什麼作為記賬和標價的基準。在加密世界,我將其比作公鏈是一座發放籌碼的「賭場」:公鏈代幣好比賭場籌碼,只有當人們願意用這種籌碼來標價和交易時,它才能取得所謂的 Moneyness Premium(貨幣溢價)。 早期加密社群內,其實流行過幣本位思維:老玩家常用 BTC 或 ETH 來衡量其它資產的收益,比如說某山寨幣漲了多少倍是相對 BTC/ETH 而言。然而隨著市場壯大和成熟,穩定幣(特別是美元穩定幣)的採用率大幅攀升,人們的心智預期幾乎全面轉向USD 本位。交易所的報價、訂單簿和 AMM 池普遍以美元計價,也使得以 BTC/ETH 為本位定價的做法逐漸式微。 如今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都涉及穩定幣,約99%的穩定幣市值與美元掛鉤,實質上加密資產交易是以美元計價。過去那種用比特幣當「世界儲備貨幣」的想像,已被現實逆轉:加密市場的高度美元化趨勢愈發明顯。這種改變導致投資者持有公鏈代幣的動機發生改變:除了用少量代幣作支付手續費,幣圈用戶沒有太多理由長期大量持有某條公鏈的代幣,尤其當該代幣缺乏足夠“真實收益”背書時。況且事實上,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條公鏈能透過手續費+MEV 收入實現長期通縮或高額現金流回饋,導致許多公鏈代幣缺乏內在購買動機,表現不佳。 理論上曾流行一種「胖協議」(Fat Protocol)論點,認為基礎協議層(L1)的代幣將因其承載大量應用價值而比單一應用更有價值。然而實踐中發現,僅靠底層技術地位並不足以賦予代幣金錢溢價。公鏈代幣若要成為大家願意持有、交易的計價單位,必須要有能夠用該代幣計價的大型應用或資產池出現。換言之,需要某種爆發性的新應用引導用戶「進賭場買籌碼」,讓大量場外資金(美元)湧入該生態並沉澱在代幣上,才能讓公鏈代幣獲得計價功能上的溢價。回顧加密歷史,每一輪市場狂熱幾乎都對應著這樣的應用場景:例如2017 年 ICO 熱潮時,人們爭相用 ETH參與項目融資,推高了鏈幣ETH的需求;2020–2021 年 DeFi 與 NFT 浪潮,用戶為了流動...

ETH5.63%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