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PolyFlow CFO:當支付成爲「時間煉金術」——PayFi 的金融重構方程式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支付」往往被視爲價值轉移的終點,而「PayFi」則重新定義支付的起點價值。當 Visa 每秒處理數萬筆交易卻需多日才能完成跨境清算,當中小企業承受 6.5% 跨境支付成本卻依舊需要墊資時,這場由鏈上支付引發的金融革命,正在通過創新的 PayFi 協議逐步發酵——PolyFlow 將「時間煉金術」賦予支付行爲,使得每一筆交易都在鑄造信用憑證,每一次支付都在積累金融勢能。

“PolyFlow 正在構建一個讓全球每個人都能用加密貨幣輕鬆消費、獲得獎勵,並擁有金融身分的開放網路。”在與 PolyFlow CFO Chuck 的對談中,我們期待見證:一個能夠實現即時結算、讓 14 億 underbank 人羣跨越銀行帳戶鴻溝、把消費數據轉化爲生息資產的未來圖景。

PayFi 如何讓支付從成本中心變爲收益引擎

記者:作爲擁有 15 年國際投行財務管理經驗的 CFO,傳統金融經歷對您主導 Web3 項目戰略有何啓發?

PolyFlow CFO Chuck:在投行美洲部擔任財務總監期間,我深刻認識到傳統跨境支付存在兩大核心瓶頸:信息流與資金流的割裂。以 SWIFT 爲例,其報文系統雖實現信息高效傳遞,但資金流仍受制於各國清算體系與外匯管制,導致跨境支付平均耗時 3-5 天,手續費高達 6%-10%。這種割裂在新興市場尤爲明顯——菲律賓商戶接收美元貨款的綜合成本甚至可達 9%。

PolyFlow 的底層設計正源於此洞察。我們通過模塊化架構分離信息流(PID)與資金流(PLP),讓區塊鏈成爲價值傳遞的「高速公路」而非「收費站」。PID(Payment ID)將構建用戶的鏈上身分體系,讓用戶每一次加密支付都不只是“花錢”,更是“建檔”,讓消費成爲未來申請信用、解鎖數據收益、參與金融服務的憑證;PLP(PolyFlow Liquidity Pool)則是嘗試無縫連接 RWA 與 DeFi,聯通鏈上的金融場景,打造未來人人可用的 PayFi 金融服務生態。

例如,巴西至中國的貿易結算通過 PLP 池智能合約可實現 T+0 到帳,成本降低 50%-80%。這種「合規自托管」模式既保留了 DeFi 的可組合性,又規避了中心化托管風險,還能獲得來自真實世界支付產生的收益,這正是傳統金融風控思維與 Web3 技術範式的融合體現。

所以說 PayFi 中的支付在這裏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記者:目前市面上,所謂 PayFi 與傳統支付的本質差異何在?

PolyFlow CFO Chuck:傳統支付網絡更像是「消耗性管道」,收取 1.5%-6% 手續費卻未創造衍生價值。而 PayFi 的突破在於構建「價值增值管道」。

以 PolyFlow 的藍圖爲例,我們希望,在未來,當巴西咖啡農通過 PLP 池接收貨款時,能夠在實現 T+0 到帳的同時,也能夠在 DeFi 協議產生 4.5% 以上的年化收益。這種「生息支付」模式,不僅能夠讓全球數億跨境勞工每年節省數十甚至上百億美元匯損,更關鍵的是——他們的每一筆收付款記錄都會通過 PID 沉澱爲鏈上信用。當累積一定的鏈上信用時,來自非洲的農戶能夠通過鏈上信用,獲取 DeFi 獲得貸款,將購買的種子灑在阿拉比卡的咖啡莊園。

PayFi 落地的關鍵戰役

記者:在您的視野中,目前 PayFi 有哪些創新和嘗試?您如何預期未來 6~12 個月的增長驅動力?

PolyFlow CFO Chuck:支付是個萬億美元級別的大市場。我們認爲 PayFi 的增長需要從產出概念轉變爲落地應用場景,與 B 端和 C 端都進行緊密的連結。以 PolyFlow 爲例,我們正在構建三層增長矩陣。

基建層滲透:PID 作爲鏈上身分協議,未來將與 Solana、BNB Chain、Stellar、Ripple 等主流公鏈生態結合,爲用戶打造更完善的鏈上身分體系。同時,我們計劃在半年內實現 PLP 池 TVL 的穩步增長,支撐未來跨境結算、供應鏈金融等場景。

應用層爆發:我們一直在探索 PayFi 切實可用的落地場景,近期與巴西銀行的試點合作即將開啓,預計帶來月均數千萬美元的增量。同時,我們希望加密卡商戶通過 PID-KYC 實現審查效率大幅提升,同時降低拒付率。

生態層擴展:我們即將正式推出 PolyFlow Dapp,核心功能爲 Scan to Earn,讓用戶每一次支付都變成建設未來的力量。我們在四月初上線了 PolyFlow 積分活動(種子季),上線兩周吸引超過 100 萬次消費憑證的上傳,沉澱 140 萬筆交易數據,爲鏈上信用模型訓練提供燃料,用戶和社區的熱情是我們很大的驅動力。

記者:PolyFlow 的積分機制與其他項目的「擼積分」有何本質差異?

Chuck:傳統積分體系存在三大頑疾:數據主權歸屬平台、激勵與真實價值創造脫鉤、跨生態流通壁壘。在這方便,PolyFlow 進行了獨特的嘗試:

行爲確權:在 PolyFlow DAPP,通過 PID 綁定用戶的消費行爲軌跡,用戶上傳的每張消費小票都生成可驗證憑證(VC),形成「數字足跡」。例如星巴克顧客掃描小票後,既能獲得積分,又可選擇將消費頻次、金額區間等脫敏數據授權給需要的品牌方,賺取數據收益。

場景融合:積分獲取覆蓋 B2C 與 B2B 場景。C 端用戶通過 Scan-to-Earn 可以將每次消費記錄,在獲得積分的同時構建鏈上的信用身分;B 端商戶接入 PolyFlow 支付工具後,供應鏈上下遊的票據流轉、保理融資均可轉化爲「企業信用積分」,享受更優費率和流動性支持。

雙軌制經濟:積分既可兌換未來空投權益,也可作爲「鏈上信用憑證」獲取借貸額度。

記者:PID 與傳統的 DID 有何不同?你認爲 PID 能夠切實解決什麼問題?

PolyFlow CFO Chuck:

合規維度:通過與各大生態的集成,PID 可以實現“輕合規”,在降低 KYC 成本的同時,大大壓縮驗證時間,推進用戶對加密貨幣的採用。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未來的場景,當印尼商戶向沙特客戶發起 5000 萬美元的交易時,系統自動調取雙方 PID 中的合規憑證,在 Solana 鏈上完成原子級結算,規避傳統路徑中 5-7 家中介機構的重復審查。

貨幣維度:PLP 池的混合流動性算法,使傳統的貨幣兌換路徑減少對法幣中轉的路徑依賴,同時,通過 PID 信用評級動態匹配最優路徑。我們希望通過 PayFi 的革新,在未來降低新興市場貨幣對兌換成本和價差波動率。

時間維度:Scan-to-Earn 捕獲的消費數據,通過 PID 記錄,並由用戶自主掌控是否授權。比如,用戶掃碼購買星巴克時,其消費頻率、金額區間等數據經脫敏處理,可授權給 Visa 用於信用評估,獲得數據收益——這讓普通消費者首次成爲數據資本市場參與者。

PayFi 的漸進式支付革命

在 Chuck 的敘事中,PolyFlow 展現出獨特的戰略定力:既不做脫離實體需求的「金融樂高」,也不陷入短期流量爭奪的「PVP」。PolyFlow 通過 PID/PLP 兩個關鍵模塊構建價值交換的基礎層,以 DAPP Scan to Earn 嘗試重塑數據生產關係,這種「從支付到金融」的漸進式創新,或許正是 PayFi 穿越週期、實現普惠的真正密鑰。

PayFi 的終極意義遠非效率提升或成本削減,而是讓支付行爲本身成爲普通人掌控金融主權的宣言。當印尼漁民用一次魚獲結算記錄撬動 DeFi 貸款,當非洲咖啡農的銷售數據轉化爲鏈上信用額度,當 14 億人 underbank 人羣聯網即可參與全球金融市場——這場由 PolyFlow 引領的支付革命,正在將中本聰“點對點電子現金”的願景推向更遼闊的疆域。

技術的偉大從不在其顛覆的速度,而在其賦予普通人的力量。PolyFlow 搭建的 PayFi 基礎設施,正以“支付即基建、數據即資本、信用即權力”的邏輯,重新書寫金融文明的底層代碼:“未來十年,每個人都會驚訝於自己曾容忍過如此低效的金融體系——就像今天我們無法想象沒有智能手機的世界一樣。”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