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香港峯會冷清凸顯行業變革 底層邏輯重構與未來機遇分析
香港Web3嘉年華反思:行業現狀與未來展望
香港Web3嘉年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冷清。曾經人頭攢動的盛況不再,參與者多爲熟面孔,VIP室空置,觀展人數稀少。這種氛圍讓人不禁思考未來行業的流動性和創新力從何而來。盡管如此,西裝革履的人士增多,似乎預示着行業底層邏輯正在重構。
造成這種冷清感的原因衆說紛紜。有人認爲是場地布局不當,有人則指出是籌備不足,嘉賓邀請困難,項目方匱乏。甚至連演講價格都回歸理性,有些發言更像是在證明自身存在。
從更深層次看,東西方之間的關係仍然不夠融洽。西方面孔明顯減少,這種現象在Web3領域(甚至更廣泛的領域)已持續三年。即便是以太坊創始人親臨現場,除了粉絲合影外,還要面對一些不理智人士的無端指責。
這種隔閡源於文化和追求的根本差異。一些人將Web3技術視爲賭場,炫耀短期收益,影響整體發展方向。他們不斷建設更多投機工具,吸引更多投機者,消耗了真正建設者的成果。西方大公鏈普遍將東方視爲用戶而非夥伴。這種態度值得反思:是他人不願合作,還是我們自身存在問題?抑或雙方追求的根本就不同?
今年的主流敘事是RWA(真實世界資產),但它與過去幾年的NFT、銘文、Meme等熱點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從宏觀角度看,每個週期的底層依托最終都會被視爲正確和正義。然而,這種宏大敘事往往忽視了衆多個體的權利。
抓住主流敘事確實能帶來快速增長,如Phantom抓住了SOL和Meme空投,Bitget則抓住了TG生態。但在這個行業中,增長並不困難,真正的挑戰在於留存。目前,區塊鏈能做的事情仍然有限,且多數不是日常必需品。
機構們正在經歷上一波敘事中的困境,一些自稱能"賦能生態"的所謂Web2精英,實際上連基本的區塊鏈知識都欠缺。相比之下,比特幣的發展並不依賴於這些短期敘事,這反而給人以希望。
以太坊創始人目前面臨着艱難的選擇,無論如何決策都可能導致個人或集體的悲劇。雖然他年輕有爲,工作努力,且極具天賦,但30歲的年齡也帶來了相應的局限性,如容易被小人包圍,陷入言語的陷阱。他在各個場合都堅定地押注L2,這種策略雖有其合理性,但也引發了一些質疑。
Web3遊戲領域仍然充滿挑戰。雖然遊戲本身是個好生意,但在區塊鏈領域卻遇到了諸多障礙。玩家、投資人都已經清醒,只有一些執着者還在堅持。目前投入這個領域的人多以生態佔位、防守定位和成本考慮爲由。然而,區塊鏈遊戲的激勵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參與金融活動,如打銘文。
在這個市場中,很多項目方面臨着巨大壓力,操作越來越復雜。然而,經歷過多個週期的人都知道,熊市恰恰是建設者的機會。只有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項目能夠存活下來。
新的週期中,不應過分迷信政策。香港雖然變化很大,但底層邏輯仍然是"接受,但別搞砸"。當前市場已被機構主導,小型創業思路難以挑戰現狀。要麼適應並學會這個遊戲規則,要麼被淘汰。機構與創業者之間的合作才剛剛開始。
未來的機會在哪裏?銘文風波後,基礎設施得到了優化。Meme熱潮過後,留下的是能洞悉需求的產品和精通底層技術的團隊。行業人才流動加劇,用戶教育普及,高校科研轉向,爲行業未來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方向上,公鏈開發已不再是焦點,資金也不再僅僅追逐大型協議。具有清晰商業模式和用戶羣體的工具層和應用層項目反而迎來了客觀評價的機會。密碼學雖然遇到了瓶頸,但用戶操作對象正在突破限制。
未來,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鴻溝可能會逐漸縮小,雙方各自讓步。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辨別能力,在週期波動中保持良好心態。
對這個行業的一些失望源於早期過高的期待。如果將其視爲加密金融3.0,而非下一代基礎設施,可能會更加理性。世界上總有一羣追求自由的人,爲他們提供最好的工具和設施就足夠了。
值得關注的永遠是那些在本職工作中做到極致的人。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現在人們不再相信各種泡沫,而是追求真正滿足用戶需求、有現金流、有商業模式的產品。從"市夢率"到"市佔率"的轉變,正是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