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項目合規風險識別指南:開發者如何遠離刑事法律紅線
Web3項目合規風險識別指南:開發者必備法律意識
在Web3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業者和從業人員常常忽視一個重要的合規誤區:認爲只要項目註冊在境外、服務器部署在海外,就能實現"天然合規"。然而,項目是否合規的核心,始終在於其業務模式、資金結構和運營實質,而非表面的出海架構。境外註冊可以作爲合規的一環,但不能成爲掩蓋高風險商業行爲的擋箭牌。特別是對於仍居於境內、面向中國用戶開展服務的團隊,更應格外重視項目的法律邊界與刑事合規風險。
本文將重點探討如何快速判斷一個Web3項目是否屬於"刑法級紅線項目",幫助開發者從項目結構、系統功能、代幣流通等角度建立基礎識別能力。只要能在早期階段識別並避開高頻風險項目類型,就有望遠離絕大部分刑事法律風險。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針對希望在Web3行業長期發展、重視項目合規建設的技術從業者,分析對象也聚焦於具備基本合規意識、有一定業務規劃能力的項目。至於以非法集資、詐騙、洗錢等爲明確目的的虛假項目,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如何判斷Web3項目是否觸碰法律紅線?
我們將從開發者的視角出發,幫助技術人員從業務邏輯與系統結構入手,識別項目中可能存在的關鍵高危信號。這種識別並不要求開發者具備完備的法律知識,只要掌握一些"高頻模式+關鍵判斷點"的基本框架,就能初步判斷一個項目是否觸碰法律紅線。
識別維度一:涉賭類(開設賭場罪)
典型特徵:充值入口 + 隨機玩法 + 可提現路徑
Web3項目若構成開設賭場罪,其關鍵閉環要素通常包括:
這種"充值-下注-提現"的三段式流程,極易被司法機關視爲"涉賭閉環"。
以Web3遊戲爲例,當鏈遊項目同時滿足上述三點時,即便開發者僅負責前端界面、錢包接入、獎勵機制等模塊,也可能因深度參與涉賭閉環的構建而面臨較高法律風險。
識別維度二:涉傳銷類(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典型特徵:用戶繳費 + 邀請返佣 + 多層級返利鏈
該類項目的風險點,在於激勵機制本身是否構成"金字塔式返利結構"。技術開發者若負責構建如返佣計算系統、等級權限模塊、節點收益分配邏輯等功能,如果對整體商業結構缺乏判斷能力,未對"資金流動邏輯+層級結構設計"做出審慎判斷,就很容易在無意中協助完成了一個傳銷系統的技術搭建。
常見的傳銷式結構特徵包括:
以"大使計劃""節點激勵""社區合夥人機制"等爲代表的Web3推廣策略中,若獎勵模式是圍繞發展人員來構建,且與繳費行爲、等級結構直接掛鉤,就需格外留意是否涉嫌傳銷。
技術開發者若負責搭建返佣算法、層級數據庫、用戶結算邏輯,且位於項目核心位置,即便未直接參與推廣行爲,也可能因"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而被認定爲共犯。
識別維度三:涉非法集資類(非法吸收公衆存款/集資詐騙罪)
典型特徵:面向公衆吸資 + 承諾收益 + 無金融資質
非法集資類項目的識別難度相對較低,風險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資金來源廣泛且不特定,即面向社會公衆吸資;二是承諾收益或回報,吸引資金流入。
在Web3項目中,如若以"發幣""礦機投資""積分兌換""預期收益"爲核心募資手段,便容易落入非法吸收公衆存款或集資詐騙的定性範圍。
常見高風險模式包括:
在司法實踐中,是否構成"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通常會結合"四性標準"綜合認定:即是否具有非法性(無金融資質)、公開性(面向不特定對象宣傳)、利誘性(承諾高額回報)、社會性(資金來源廣泛)。
在這類項目中,開發者若深度參與的是代幣發行邏輯、積分-代幣兌換模塊、理財產品系統等結構設計,即使未參與運營與對外宣傳,也可能因其"關鍵技術支撐"行爲而被認定爲共犯。尤其在系統形成閉環資金流+回報預期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往往會將開發者列入打擊範圍。
識別維度四:涉非法經營類(非法經營罪)
典型特徵:幣幣撮合 + 場外兌匯 + 法幣出入金通道
在Web3項目中,"非法經營罪"的典型風險場景,往往集中在虛擬幣平台涉嫌撮合人民幣與外幣之間兌換的環節,尤其當虛擬幣被用作對敲中介時,便可能觸發跨境匯兌型非法經營的法律定性。
司法機關近年來對這類"虛擬幣撮合換匯"行爲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執法尺度趨嚴。
常見的高風險行爲模式包括:
在司法實踐中,即便平台本身未直接持有客戶資金,只要搭建了撮合撮兌系統、兌換撮合邏輯或交易撮合界面,技術方也可能因"組織實施非法經營行爲"被定性爲共犯。
特別是在以下三種典型場景中,開發者應格外警惕:
無論開發者是否直接參與結算,只要系統具備"撮合+通兌+多幣種轉化"能力,就容易落入非法經營罪的打擊範疇。
如何準確識別高危Web3項目,遠離刑事法律風險?
不少開發者在案發後常提出的抗辯理由是:"我只是按需求開發功能,具體玩法我不了解。"但在司法實踐中,這種說法往往難以成立。原因在於,是否構成刑事責任,不僅取決於是否直接參與違法行爲,還取決於行爲人是否"明知"自己所開發的系統正在爲違法行爲提供實質性幫助。
根據我國刑法共犯理論,只要行爲人明知他人實施犯罪,仍提供技術、協助、便利條件,就可能被認定爲幫助犯、共犯,依法承擔刑責。
對於技術人員,司法機關通常會從以下幾個角度判斷其是否"應當知道"項目存在違法風險:
在Web3項目中,技術開發人員往往並非邊緣輔助角色,而是推動項目落地和運行的關鍵環節。越是擔任CTO、系統架構師、核心開發者等關鍵角色的技術人員,越難以主張"我不知情"或"我只是外包"——這類技術主力,往往被司法機關視爲對項目運行有實質控制能力的人員。
那麼,作爲開發者,如何在項目初期識別風險信號、劃清責任邊界,避免"被動背鍋"?以下幾點,是技術人員在入職或承接合作前必須自查的預判建議。
開發者在參與任何Web3項目之前,必須具備基礎的法律風險識別框架。無論是考慮入職、外包合作,還是作爲合夥人參與項目啓動,以下三步自查建議尤爲關鍵:
看模式:是否存在"涉賭(博彩玩法)""涉傳銷(層級拉人)""非吸(發幣吸資)"或"非法經營(兌匯撮合)"等四大高頻刑事風險結構?
問邏輯:項目是否有代幣發行?代幣/積分從哪裏來?用戶資金如何進入平台?資金如何退出?代幣由誰兌付、是否具備法幣兌換路徑?
留記錄:在技術協議、需求說明書中明示自己僅提供開發服務,不承擔平台運營責任。同時記錄與項目方關於"玩法合規性""資金路徑"等討論,作爲後期自保證據。
結語:做一個既懂技術又懂法律的開發者
無論是項目的核心開發者、系統架構師,還是創業團隊中的技術負責人,都應具備基本的刑事法律風險識別能力。尤其在Web3項目起步階段,必須盡早判斷其是否涉及涉賭、涉傳、非法集資或非法經營等高風險模式,及早預警、主動規避,防止因疏忽而深陷刑責旋渦。
在復雜多變的Web3生態中,只有既掌握技術落地能力、又能識別法律紅線的開發者,才能成爲真正具備判斷力與生存能力的Builder。技術之外的"法律合規意識",正是當代開發者不可或缺的硬實力。
Web3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合規建設,而開發者,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視、卻最核心的一環。我們希望未來能和更多技術同行,共同推動項目在安全、透明的基礎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