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解讀全球性穩定幣三大風險及監管建議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一場重要峯會上,就全球性穩定幣對金融市場、貨幣體系以及社會體系的影響進行了深入解讀。
穆長春指出,全球性穩定幣對公共政策和監管帶來了多方面的風險挑戰,包括法律確定性、治理、反洗錢、反恐融資、支付系統安全、市場穩健、個人隱私保護等。他強調,若穩定幣擴展至全球範圍,這些挑戰和風險將被進一步放大,甚至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針對這一觀點,穆長春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詳細分析:
首先,全球性穩定幣的應用可能會影響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由於發行者通常是大型科技公司,網路效應可能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削弱市場競爭。同時,穩定幣的封閉生態系統可能會提高市場準入門檻。
其次,全球性穩定幣生態系統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動性錯配以及操作風險,這可能加劇國內貨幣金融部門的脆弱性,並加速危機的跨境傳播。穆長春指出,全球性穩定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運營者的信譽,一旦出現風險事件,穩定幣值的維持將面臨挑戰。此外,抵押資產儲備不透明、相關權責界定不清等治理問題也可能引發擠兌風險。
第三,如果全球性穩定幣被廣泛用於支付,系統中斷可能導致市場金融波動並影響實體經濟活動。如果用作價值儲存,幣值下跌將導致持有人財富縮水,同時持有穩定幣的金融機構也將遭受損失。由於缺乏存款保險和最後貸款人機制,這些機構在擠兌情況下可能面臨更大風險。此外,大規模穩定幣儲備資產在極端情況下的拋售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甚至威脅國家貨幣主權。
穆長春認爲,全球性穩定幣生態系統應作爲一個整體成爲系統重要性監管對象。他建議在法律、監管、風險控制等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不宜推出全球性穩定幣。他呼籲對潛在的監管漏洞進行全面評估,以最高標準對穩定幣進行監管,並制定新的監管標準。
對於具體的監管方法,穆長春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爲全球性穩定幣的整體框架可以歸類爲支付系統,而其發行、托管和交易環節可以分別歸類爲存款吸收類機構、ETF和貨幣市場基金,穩定幣本身則可以歸類爲電子貨幣。
針對系統重要性全球性穩定幣的監管,穆長春建議可以借鑑一些國際上已有的標準,如CPMI-IOSCO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FATF關於虛擬資產的標準、BIS對銀行的加密資產敞口審慎標準、IOSCO的貨幣市場基金操作規則等。
總的來說,穆長春的觀點強調了全球性穩定幣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並呼籲在推出此類產品之前,應當建立完善的監管框架和風險控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