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Pi Network 首席技術專家 Nicolas Kokkalis 真實身分傳是中本聰,究竟怎麼回事?
近期,Pi Network(PI)社群掀起新的猜測,有用戶聲明指出,Pi Network 首席技術專家 Nicolas Kokkalis 與神秘的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有著明顯類似的行為特徵。
兩個人物,一種哲學:驚人的相似之處
中本聰以謹慎、技術精湛而聞名,他避開媒體關注,在極少的公眾曝光度下留下了豐厚的遺產。Nicolas Kokkalis 也展現了與他極為相似的個性。作為 Pi Network 背後的首席技術專家,他很少尋求關注,而是專注於建立核心基礎設施,不沉迷於猜測或宣傳。
兩者的相似之處包括:
1、冷靜、非對抗性的公開姿態
2、更傾向於安靜的創新而不是推廣
3、致力於去中心化和可訪問的區塊鏈架構
4、避免煽情或個人品牌化
無論是巧合還是精心策劃,這些特徵都引發了人們對它們之間可能的聯繫的好奇。
比特幣與 Pi Network:不同架構下的重疊願景
從技術上講,比特幣和 Pi Network 的構建方式不同。比特幣透過工作量證明機制,優先實現公開、匿名的互動。相較之下,Pi Network 支援行動優先挖礦,並透過 KYC 機制進行身份驗證。
儘管如此,他們的共同原則包括:
1、機構融資以外的經濟賦權
2、開放參與,門檻最低
3、全球社區推動有機發展
4、區塊鏈在數位社會中長期作用的展望
這些重疊的價值觀使人們相信,相似的思想可能塑造了它們——即使它們的執行方式不同。
中本聰之謎與猜測歷史
中本聰於 2011 年左右從公共論壇上消失,只留下了一些技術文件和一些加密簽名。多年來,出現了許多關於他本人的理論:
1、有人聲稱中本聰是由學者或開發者組成的集體
2、其他人則建議像 Hal Finney 或 Nick Szabo 這樣的知名密碼學家
3、激進的理論將身分與國家行為者或企業策略家聯繫起來
將 Nicolas Kokkalis 放入這種投機組合中增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代層面——特別是考慮到 Pi Network 的道德優先發展和拒絕參與投機價格機制。
如果 Kokkalis 是 Satoshi 會怎麼樣?
如果有一天證實 Nicolas Kokkalis 就是中本聰,那麼其影響將是深遠的:
1、Pi Network 將繼承加密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可信度
2、比特幣和 Pi 可以被解讀為去中心化過程的連續階段
3、Pi 可能會重新獲得信任和機構興趣
4、加密貨幣敘事將重新圍繞實用優先模型而非投機
但在得到驗證之前,該理論仍僅停留在深思熟慮的推測範圍內。
拒絕個人崇拜
在 Pi Network 社群內部,人們刻意摒棄了對創辦人的狂熱崇拜。儘管 Kokkalis 因其技術貢獻而備受推崇,但社群權力卻透過新興的治理結構和用戶建立的應用程式進行分配。
這種哲學反映了中本聰自身的消失——相信代碼和社群應該比任何個人都更長壽。
加密文化中神秘性的價值
神秘感驅動參與。中本聰的匿名性有助於維護比特幣的中立性。同樣,科卡利斯在公開言論中的克制也強化了Pi的理念:這關乎基礎設施,而非個人魅力。
無論 Kokkalis 是不是中本聰,他們共同的舉止放大了 Web3 建立在思想而非偶像之上的精神。
結論
Nicolas Kokkalis 或許是中本聰的說法,不僅引發了好奇心,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在充斥著品牌宣傳和投機的加密貨幣環境中,那些默默無聞的建造者往往塑造著最持久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