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加密貨幣市場隱藏陷阱:貸款期權模型風險解析
加密貨幣市場中的隱藏陷阱:貸款期權模型的弊端與挑戰
過去一年,加密行業的一級市場表現低迷,仿佛倒退到了早期階段。這個"熊市"暴露了許多人性和監管方面的問題。理論上,做市商應該是新項目的助力,通過提供流動性和穩定價格來幫助項目站穩腳跟。然而,一種稱爲"貸款期權模型"的合作方式在牛市中可能對雙方都有利,但在熊市中卻被一些不良行爲者濫用,悄悄損害小型加密項目,導致信任崩塌和市場混亂。
傳統金融市場也曾面臨類似的挑戰,但通過完善的監管和透明機制,將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加密行業可以從傳統金融中汲取經驗,解決當前的亂象,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生態系統。本文將深入探討貸款期權模型的運作機制、其對項目的潛在危害、與傳統市場的對比,以及當前狀況的分析。
貸款期權模型:表面光鮮,暗藏風險
在加密市場中,做市商的職責是通過頻繁的代幣買賣,確保市場具有充足的交易量,防止因缺乏買賣方而導致價格劇烈波動。對於新興項目而言,與做市商合作幾乎是必要的,否則難以登入交易所或吸引投資者。"貸款期權模型"是一種常見的合作形式:項目方以免費或低成本的方式向做市商提供大量代幣;做市商利用這些代幣在交易所進行"做市"操作,維持市場活躍度。合同中通常包含期權條款,允許做市商在未來特定時間點以約定價格歸還代幣或直接購買,但他們也可以選擇不執行這一選項。
表面上,這似乎是一種雙贏的安排:項目方獲得市場支持,做市商通過交易差價或服務費獲利。然而,問題出在期權條款的靈活性和合同的不透明性上。項目方與做市商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爲某些不誠實的做市商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借來的代幣,不是爲了支持項目,而是擾亂市場,將自身利益置於首位。
掠奪性行爲:項目受害的過程
當貸款期權模型被濫用時,可能對項目造成嚴重損害。最常見的手法是"砸盤":做市商將借來的代幣大量拋售到市場,導致價格急劇下跌,散戶投資者察覺異常後跟隨拋售,市場隨即陷入恐慌。做市商可以從中獲利,例如通過"做空"操作——先高價賣出代幣,待價格崩潰後再低價買回歸還項目方,從中賺取差價。或者,他們利用期權條款,在價格最低點"歸還"代幣,成本極低。
這種操作對小型項目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我們已經看到多個案例,代幣價格在幾天內腰斬,市值急劇蒸發,項目幾乎失去再融資的機會。更糟糕的是,加密項目的生命線在於社區信任,一旦價格崩潰,投資者要麼認爲項目是"騙局",要麼完全喪失信心,導致社區解體。交易所對代幣的交易量和價格穩定性有一定要求,價格暴跌可能直接導致下架,項目前景堪憂。
雪上加霜的是,這些合作協議通常被保密協議(NDA)所掩蓋,外界無法了解具體細節。項目團隊多爲技術背景出身的新手,對金融市場和合同風險的認識較爲欠缺。面對經驗豐富的做市商,他們往往處於被動地位,甚至不清楚自己簽署了什麼樣的"陷阱"。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小型項目成爲掠奪性行爲的易受害者。
其他潛在風險
除了"貸款期權模型"中通過拋售借來的代幣壓低價格、濫用期權條款低價結算的問題外,加密市場的做市商還有其他一些策略專門針對缺乏經驗的小項目。例如,他們可能進行"洗售"操作,利用自己的帳戶或"馬甲"帳戶相互交易,制造虛假的交易量,使項目表面上看起來很活躍,吸引散戶入場。但一旦停止這種操作,交易量可能瞬間歸零,價格崩潰,項目甚至可能被交易所除名。
合同中也可能隱藏着一些不利條款,如高額保證金、不合理的"績效獎金",甚至允許做市商以低價獲取代幣,在上市後高價拋售,造成價格暴跌,讓散戶承受損失,而項目方則要承擔責任。一些做市商利用信息優勢,提前獲知項目的利好或利空消息,進行內幕交易,在價格漲時誘導散戶接盤後拋售,或者散布謠言壓低價格後大量買入。流動性"綁架"更爲嚴重,他們讓項目方依賴其服務後威脅提高價格或撤資,如果不續約就威脅砸盤,使項目方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有些做市商還推銷"全套"服務,包括營銷、公關、拉升價格等,表面上看起來很專業,實際上可能是虛假流量,在價格被人爲拉高後迅速崩潰,讓項目方不僅花費巨額資金,還可能面臨法律風險。更有甚者,做市商同時爲多個項目提供服務,可能偏袒大客戶,故意壓低小項目的價格,或在不同項目間轉移資金,制造"此消彼長"的效果,導致小項目遭受重大損失。這些問題都源於加密市場的監管漏洞和項目方經驗不足,最終可能導致項目市值蒸發、社區瓦解。
傳統金融市場:面臨類似挑戰,但應對更爲成熟
傳統金融市場——如股票、債券、期貨等領域——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例如,"熊市襲擊"是通過大量拋售股票來壓低股價,從做空中獲利。高頻交易公司在做市時,有時會利用超快速算法搶佔先機,放大市場波動以謀取私利。在場外交易(OTC)市場,信息不透明也爲一些做市商提供了不公平定價的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某些對沖基金被指控通過惡意做空銀行股票,加劇了市場恐慌。
然而,傳統市場在應對這些問題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加密行業借鑑。以下是幾個關鍵方面:
嚴格監管: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制定了《規則SHO》,要求在進行賣空前必須確保能夠借到股票,以防止"裸賣空"。還有"上漲價格規則",規定只有在股價漲時才允許賣空,限制惡意壓價行爲。市場操縱行爲被明確禁止,違反《證券交易法》第10b-5條款的行爲可能導致巨額罰款甚至刑事處罰。歐盟也有類似的《市場濫用條例》(MAR),專門針對價格操縱行爲。
信息透明:傳統市場要求上市公司向監管機構報告與做市商的協議內容,交易數據(包括價格、成交量)對外公開,散戶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終端查看。任何大額交易都需要報告,以防止隱蔽的"砸盤"行爲。這種高度的透明度使得做市商不敢輕易違規操作。
實時監控:交易所運用算法實時監控市場,一旦發現異常波動或交易量,例如某只股票突然大幅下跌,就會觸發調查機制。熔斷機制也被廣泛採用,當價格波動過大時,交易會自動暫停,給市場一個冷靜期,避免恐慌情緒蔓延。
行業規範:像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這樣的機構爲做市商制定了道德標準,要求他們提供公平報價、維護市場穩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指定做市商(DMM)必須滿足嚴格的資本和行爲要求,否則將失去資格。
投資者保護:如果做市商的行爲導致市場混亂,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追究責任。2008年金融危機後,多家銀行因市場操縱行爲被股東起訴。此外,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爲因經紀商不當行爲造成的損失提供一定程度的賠償。
這些措施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問題,但確實大大減少了傳統市場中的掠奪性行爲。傳統市場的核心經驗在於將監管、透明度和問責機制有機結合,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防護網。
加密市場的特殊脆弱性
加密市場相比傳統市場更容易受到不良行爲的影響,主要原因如下:
監管不成熟:傳統市場擁有上百年的監管經驗,法律體系相對完善。而加密市場的全球監管仍處於碎片化狀態,許多地區缺乏針對市場操縱或做市商行爲的明確法規,爲不良行爲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市場規模較小:加密貨幣的市值和流動性與美國股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單個做市商的操作就可能導致某個代幣價格劇烈波動,而傳統市場的大盤股則不易受到如此程度的影響。
項目方經驗不足:許多加密項目團隊以技術專家爲主,對金融市場運作缺乏深入了解。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貸款期權模型中的潛在風險,在籤訂合同時容易被做市商誤導。
不透明的市場慣例:加密市場普遍使用保密協議,合同細節往往不爲外界所知。在傳統市場,這種隱祕性早已成爲監管重點,但在加密世界卻仍是常態。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小型項目成爲掠奪性行爲的易受害者,同時也逐漸侵蝕了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礎和健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