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社交网络三大突破:开放图谱 身份认证 代币激励
Web3社交网络的崛起:解决冷启动和用户留存难题
在2017年,有研究人员曾断言去中心化社交网络"永远不会成功"。他们认为这类网络面临三大不可能克服的挑战:吸引和留住用户、处理用户个人信息、以及解决广告问题。当时看来,科技巨头在这些方面的规模优势似乎难以撼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如今似乎变得可行。我们可能正处于社交媒体概念转变的前夜。本文将探讨去中心化社交(DeSo)领域的新思路如何应对这些"老问题",主要包括:
社交图谱与冷启动难题
社交媒体平台普遍面临冷启动问题:如何在缺乏用户基础和网络效应的情况下吸引用户。传统做法是通过大规模营销推广来克服这个难题。新兴平台往往会在合适时机发起注册闪击战,通过新颖的用户体验、媒体报道或制造稀缺感来迅速积累用户。
但这种做法往往难以持续。如何留住用户并持续产生内容和利润,是许多平台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平台衰落,其积累的有价值的用户社交图谱也会消失。未来的社交网络可能需要重复艰难的营销策略来重新启动网络。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Web2社交网络中社交图谱与应用本身紧密绑定。两者互为依存:应用的新颖性推动社交图谱发展,社交图谱反过来成为应用的护城河。用户不愿离开主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有朋友都在那里"。
那么,如果我们将社交图谱与具体应用分离会怎样?即便某个应用消失,我们仍可利用在其上建立的社交关系来轻松启动新的应用。这正是Web3应对冷启动问题的思路。
公链作为开放社交图谱
某种程度上,像以太坊这样的公共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图谱。通过查看某个地址或ENS域名,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链上社交档案:持有哪些资产、与谁交易、属于哪些社群等。
这种链上社交档案自然可以成为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起点。一些公司正在探索这条路径。
例如,有平台将以太坊浏览器上的十六进制数据转化为可读的投资组合或"个人资料",并提供向这些地址发送消息的功能,利用链上数据启动一种消息型社交网络。还有项目尝试利用链上用户资料构建类Twitter风格的社交网络。通过使用先进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将原始交易数据变得更易读易懂,从而创建数据资源、新闻源和社交网络的混合体。
构建原生社交图谱协议
仅依赖公链数据存在一个问题:这些数据对社交应用而言并不够丰富。公链主要为金融应用而设计,其原生收集的数据如交易历史、账户余额等并非最适合社交网络。
因此,一种思路是在公链之上构建专门的社交图谱协议。例如,有协议将社交互动抽象为不同的链上行为,如"发布"、"评论"和"分享"等。还有协议更注重链接聚合(包括链上和链下来源),并专注于活动和粉丝社群作为初始用例。
这些社交图谱协议的关键在于,它们并不直接构建顶层应用,而是提供构建和扩展这些应用所需的开放社交图谱层。其核心优势是,即使某个成功的应用消失,生成的社交图谱仍可被其他开发者使用。因此,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或应用就足以启动整个生态系统。
从头设计去中心化社交媒体
第三种策略是从零开始构建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其前提是社交媒体应用是数字体验的基石,因此需要专门的区块链(或其他去中心化)方案,将社交媒体的基本操作原生化,而非在金融导向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协议。简言之,这是一种社交媒体的"应用链"。
有项目正在构建专注于社交应用的L1区块链。与主流公链关注"每秒交易数"不同,它致力于优化"每秒帖子数",以及社交应用处理通信和存储的需求。在这个L1区块链之上,计划构建各种社交应用,包括长篇内容、短文和论坛等。
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也大致遵循这种从头设计的策略。它们虽然不是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但依赖分布式服务器系统来确保去中心化。例如,有平台使用类似电子邮件的系统,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之间选择。另一些则基于开源协议开发应用,本质上是带有"关注"、"点赞"和"发布"等API的开放社交图谱。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它们不认同现有公链设计适用于社交网络。这种方法虽然让项目能更精细地控制设计决策和用户体验,但也切断了与DeFi、NFT社区等Web3生态系统其他成熟元素的潜在联系。此外,这些解决方案的去中心化程度还有待观察,特别是在缺乏公链保障的情况下。它们最终是否会像现有社交网络一样将社交图谱与应用捆绑,还是能充分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层并吸引多样化的应用和开发团队?这是Web3社交未来的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