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以太坊基金会重组引争议 核心成员离职引发行业反思
以太坊基金会进行重大组织重构,引发行业广泛讨论
以太坊基金会(EF)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组织重组,以应对外界对其技术方向模糊、协作效率低下及治理中心化的质疑。
研发团队重组引发争议
近日,EF宣布对内部"协议研究与开发团队"进行重大调整,并更名为"Protocol"。这次重构不仅涉及组织架构,还包括战略目标、人才配置和治理理念的全面变革。
新组建的Protocol团队将聚焦三大战略目标:扩展主网(L1)、扩展数据可用性(blobs)和改善用户体验(UX)。每个方向都设立了专门负责人,以建立更紧密的协作机制和明确的资源分配方式。
同时,EF表示部分研发成员将离职,约有十余名人员受影响。基金会鼓励生态项目吸纳这些经验丰富的人才,并宣布招募新成员,重点岗位包括用户体验负责人与性能工程负责人。
EF联合执行董事Hsiao-Wei Weng在公开声明中表示,这次重组旨在提高团队专注度和推进关键计划,但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决定。她强调,离职并不意味着这些员工的价值被忽视。
然而,这一决策引发了业内激烈反响。以太坊核心开发者Peter Szilagyi批评道,"去中心化"似乎已从以太坊路线图中消失。他强调,优秀的组织应该将开发者视为最宝贵的资产。
Multicoin Capital联创Kyle Samani质疑EF的战略调整逻辑,指出裁员与明确职责分工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深层次变革背后的原因
这次组织重构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外部批评的集中爆发。
长期以来,EF被批评过度关注长期研究,忽视用户和开发者的短期需求,同时其中心化的治理结构也备受质疑。前EF工程师Hari曾直言,以太坊及其虚拟机缺乏清晰的技术愿景,研发进展缓慢。他建议减少对纯研究的依赖,转向产品导向的开发模式。
早期成员Anthony DOnofrio也批评EF在结构上是一个"中心化的去中心化组织",与去中心化理想相悖。他呼吁未来的以太坊需要既懂技术研究,又能理解社会政治影响的领导者。
某知名项目创始人则建议EF改革预算与运营架构,以能力为基础分配资源,打造精简高效的组织。
基金会持续的内部调整
面对各方压力,EF今年初就开始了一系列内部改革。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宣布变革领导模式,旨在提升技术专业性并加强与开发者沟通。
2月,Aya Miyaguchi从执行董事晋升为主席。她倡导"减法哲学",主张基金会应避免成为高度集中的权力机构,推动权力下放和社区主导的去中心化发展。然而,她的理想主义风格也引发一些争议。
EF还启动了AI与治理结合的探索,并任命新的联合执行董事以强化技术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EF的核心成员流失也在持续。多位资深开发者相继离职,有人直指EF存在不透明、与社区脱节等问题。
未来挑战与思考
这场组织变革既是EF的自我修正,也是对未来可持续治理模式的探索。然而,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执行效率、技术研发与生态协调、去中心化愿景与现实治理,将是EF乃至整个以太坊生态长期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加密行业可能需要超越非营利基金会模式,探索更适应当前需求的组织形式。有观点认为,普通开发公司结构在资本部署、人才吸引和市场响应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无论如何,这次重组标志着以太坊生态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构建更高效、透明的治理结构,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