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中国区块链监管沙盒探索:从政府主导到行业自治的多元实践
区块链监管沙盒:从概念到实践的探索之路
"监管沙盒"这一创新概念最初由英国政府在2015年3月提出。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将其定义为一个"安全空间",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在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中小规模测试其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同时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试验针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方式的平台。这种模式旨在实现双方共赢。
这一创新理念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借鉴。多个国家纷纷设立了针对加密货币和虚拟金融的监管沙盒。随着国内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开始了对"监管沙盒"的探索。
在中国,对"监管沙盒"的实践主要分为两类:政府主导的正式监管沙盒和非政府组织主导的类沙盒模式。
政府主导的监管沙盒中,江西省赣州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尝试最为引人注目。2017年7月,赣州启动了号称中国大陆地区首个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区块链"监管沙盒"。该项目鼓励区块链技术创新和金融应用创新企业入驻,并提供政策支持。截至目前,赣州已建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香港则于2018年11月宣布将加密货币交易所纳入"监管沙盒"。香港证监会计划通过这一举措探索加密货币交易所在监管环境下的运作情况,并据此决定是否应对其进行规管。这一过程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预计至少需要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赣州和香港的监管沙盒模式存在本质差异。香港的模式更接近国际标准,由最高监管机构推行和运作,政策实验目标明确,成功后的广泛推行可能性较大。而赣州的模式更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孵化园区,是地方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政策实验成果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除了这两个正式的监管沙盒,还有一些城市和组织打着"监管沙盒"的旗号进行了尝试,如深圳、泰山和杭州。然而,这些项目多由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牵头成立,缺乏政府或监管机构的直接参与,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标准的"监管沙盒"。这些项目更像是传统的产业园区,只是专注于区块链企业的集聚。
真正的"监管沙盒"应该连接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两端,在特定范围内共同探索适合金融科技创新的新政策。物理空间并非核心要素,关键在于"监管"本身。
目前,国内多数城市以"监管沙盒"之名行园区孵化之实,虽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宽松监管政策,但对推动监管机制与金融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实质意义有限。尽管也不能排除这些行业自治组织主导的产业集聚可能产生有效的自律规范,进而影响监管政策,但从现有区块链产业园区的运营情况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