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永续合约之战:CEX与DEX的算法博弈
CEX与DEX的合约算法之战:Hyperliquid、Binance、OKX
2025年3月,JELLYJELLY合约在某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引发了一场市场动荡。短短几小时内,该合约价格暴涨429%,即将触发大规模清算。如果清算发生,空头仓位将被打入链上流动性金库,造成千万美元级的浮动亏损。链上仓位岌岌可危,加密社区一片哗然。同时,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罕见地"连夜"上线了JELLYJELLY的永续合约交易,局势愈发紧张。
就在危机即将爆发的前一刻,去中心化平台的验证者紧急投票介入,强制下架、平仓并冻结交易。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加密社区热议的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质疑。
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价格由什么决定?风险究竟由谁承担?算法是否真的中立?
本文将以JELLYJELLY事件为引,剖析三大平台在永续合约核心机制——指数价格、标记价格、资金费率——上的算法差异,并深入解析它们背后的金融理念与风险传导机制。我们将看到不同算法如何塑造交易风格,如何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操盘者,以及如何决定交易者在风暴中的生存能力。
这不仅是一次合约技术的解析,更是一场关于市场秩序设计的哲学较量。
永续合约交易概述
永续合约交易主要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
指数价格:追踪现货市场价格变化,作为理论基准。
标记价格:用于计算未实现盈亏、触发爆仓等关键事件的决定性价格。
资金费率:连接现货与合约市场的经济机制,引导合约价格向现货价格回归。
三大平台的算法对比
指数价格/预言机价格
某去中心化平台采用预言机价格,由验证者节点独立构建,使用加权中位数法抵御极端波动,更新频率为3秒一次。这种方法更能抗操纵,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标记价格
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的标记价格算法基于"价格平滑性"和"市场深度反映"原则。其公式结合了合约市场买一/卖一中间价、成交价格和冲击价格的中位数,并通过EMA处理,使得价格变化平稳且抗插针。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采用更激进的方式,仅使用盘口买一/卖一中间价作为标记价格来源。这种算法对微小交易极其敏感,容易造成剧烈波动。
去中心化平台的标记价格结构融合了上述两种方法,并引入了多个价格来源:预言机价格与合约中价之差的EMA、平台自身的买一卖一与最后成交价的中位数、以及多家中心化交易所的永续中价加权中值。
资金费率
去中心化平台在资金费率算法上引入了溢价指数,每5秒取样,按每小时均值计算,以防止短时剧烈波动。为了弥补价格回归的速度,该平台设置了高达4%/小时的极端资金费率,并采用每小时收取1/8的方式加速价格回归。
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的资金费率依赖较长的结算周期(通常8小时),结合订单簿深度和借贷利率计算,旨在为机构投资者和中长线交易者提供稳定的资金成本预期。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的资金费率算法相对简单,基于盘口买一卖一价格的偏差计算,结算周期较长,但波动较大。
不同平台的交易哲学
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制度理性者的设计
该平台的设计偏向"制度化、温和化",核心理念是"让市场可预期"。这与量化金融学派和有效市场假说高度契合,假设市场大体是理性的,可以通过统计建模来驾驭。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本能者的设计
该平台的策略设计接近"快、狠、准",其哲学是"市场就是人性的反映"。这与行为金融学逻辑一致,接受市场是非理性的,交易者是情绪化的,真正聪明的人是在剧烈波动中寻找博弈空间。
去中心化平台:链上结构主义者的设计
该平台试图打造一个全新的金融范式:去中心化治理+可编程价格机制。它的理念是:算法不是预测市场,而是设定秩序。这个平台更像一个运行在区块链上的金融协议,价格由验证者节点合议共识,仓位清算由流动性金库托底,所有交易数据上链公开。
结语
价格是交易的表象,算法是交易的秩序。不同的平台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回答如何信任一个看不见的市场这个问题。有的系统选择以"稳定"为锚,有的系统选择"波动"为锚,还有的系统试图将一切写入链上合约。
然而,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况时,算法可能会退场,人为因素必须介入。JELLYJELLY事件表明,即使是最去中心化的系统也可能需要临时的"中央银行"来处理危机。
未来的金融世界中,算法将继续扩展其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写入代码的逻辑背后都蕴含着价值判断。无论是追求自由、公平还是透明,交易者最终追求的可能是一种秩序的幻觉。
让我们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