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稳定币三重困境解析:BIS报告揭示数字货币演进挑战
稳定币的未来:三重困境与演进之路
在数字资产浪潮中,稳定币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它们承诺与法币挂钩,在波动的加密世界里构建起价值"避风港",并逐渐成为去中心化金融和全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市值从零到数千亿美元的飞跃,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货币形态的崛起。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5月经济报告中发出严厉警告。BIS指出,稳定币并非真正的货币,其繁荣生态背后潜藏着可能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一论断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稳定币的本质。
本文将深度解读BIS报告,聚焦其提出的货币"三重门"理论——任何可靠的货币体系都必须通过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这三道考验。我们将结合具体实例,剖析稳定币在这三重门前的困境,并探讨货币数字化的未来走向。
第一重门:单一性之困
货币的"单一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意味着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单位货币的价值都应精确等于另一单位的面值。简言之,"一块钱永远是一块钱"。这种价值恒定统一是货币履行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三大职能的根本前提。
BIS认为,稳定币的价值锚定机制存在先天缺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与法币的1:1兑换。其信任并非来自国家信用,而是依赖于私营发行方的商业信用、储备资产的质量和透明度,这使其随时面临"脱钩"风险。
近期的惨痛教训足以说明问题。算法稳定币UST的崩盘事件,在短短几天内价值归零,抹去了数百亿美元市值。这生动展示了当信任链条断裂时,"稳定"是何等脆弱。即便是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其储备资产的构成、审计和流动性也一直备受质疑。因此,稳定币在"单一性"这第一重门前,就已步履维艰。
第二重门:弹性之殇
如果说"单一性"关乎货币的"质",那么"弹性"则关乎货币的"量"。货币的"弹性"指金融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创造和收缩信用的能力。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能够自我调节、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
BIS指出稳定币,特别是那些标榜拥有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作为准备金的稳定币,实际上是一种"窄银行"模型。这种模型将用户资金完全用于持有安全的储备资产,而不进行放贷。虽然听起来很安全,但它以完全牺牲货币"弹性"为代价。
这种"无弹性"特性不仅限制了其自身发展,更对现有金融体系构成潜在冲击。如果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体系流出,转而持有稳定币,将直接导致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信贷创造能力萎缩。这可能引发信贷紧缩,抬高融资成本,最终伤害到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创新活动。
第三重门:完整性之缺
货币的"完整性"是金融体系的"安全网"。它要求支付系统必须安全、高效,并能有效防范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逃税等非法活动。这背后需要健全的法律框架、明确的权责划分和强大的监管执行能力,以确保金融活动的合法合规。
BIS认为,稳定币的底层技术架构对金融"完整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性,这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难以奏效。
相比之下,传统的国际银行转账虽然效率不高、成本昂贵,但其优势在于每笔交易都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之中。汇款行、收款行以及中间代理行都必须遵守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核实,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交易。这个体系虽然笨重,但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完整性"提供了基础保障。
稳定币的技术特性从根本上挑战了这种基于中介机构的监管模式。这正是全球监管机构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并不断呼吁将其纳入全面监管框架的根本原因。一个无法有效防范金融犯罪的货币体系,无论其技术多么先进,都无法获得社会和政府的最终信任。
补充思考:BIS框架之外的考量
1. 稳定币的技术脆弱性
除了经济学层面的三大挑战,稳定币在技术层面也并非无懈可击。它的运行高度依赖于互联网和底层区块链网络。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网络中断、海底光缆故障、大范围电力瘫痪或针对性的网络攻击,整个稳定币系统都可能陷入停滞甚至崩溃。这种对外部基础设施的绝对依赖,是其与传统金融体系相比的一个显著弱点。
更长远的威胁则来自前沿科技的颠覆。例如,量子计算的成熟可能对现有的大部分公钥加密算法构成致命打击。一旦保护区块链账户私钥安全的加密体系被破解,整个数字资产世界的安全基石将不复存在。虽然这在当前看来尚有距离,但对于一个旨在承载全球价值流动的货币体系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根本性安全隐患。
2.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现实冲击与"天花板"
稳定币的崛起,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资产类别,还在与传统银行直接争夺最核心的资源——存款。这种"金融脱媒"趋势如果持续扩大,将削弱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更值得深入探讨的是稳定币发行方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撑其价值的过程。这并非像听起来那样简单直接,其背后存在一个关键瓶颈: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稳定币对美债的需求,其规模上限受制于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充裕程度和监管政策的约束,并非可以无限增长。相比之下传统货币基金MMF通过回购市场将资金存回商业银行,增加银行的存款负债和准备金。这部分存款可用于银行的信用创造,直接恢复银行体系的存款基础。
稳定币的未来之路
综合BIS的审慎警告与市场的现实需求,稳定币的未来似乎正走向一个十字路口。它既面临着来自全球监管机构的"围剿"压力,也看到了被纳入主流金融体系的"招安"可能。
稳定币的未来,本质上是其"野生的创新活力"与现代金融体系对"稳定、安全、可控"的核心要求之间的博弈。前者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普惠金融的可能性,后者则是维系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石。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BIS提出了一个基于央行货币、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代币化"的"统一账本"方案。这本质上是一种"招安"策略,旨在吸收代币化技术带来的编程性、原子结算等优势,但将其置于中央银行主导的信任基础之上。在这个体系中,创新被引导至受监管的框架内进行,既能享受技术红利,又能确保金融稳定。
尽管BIS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但市场的演进路径往往更加复杂和多元。稳定币的未来很可能呈现出分化态势:
合规化路径:一部分稳定币发行商将积极拥抱监管,实现储备资产的完全透明化,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并集成先进的AML/KYC工具。这类"合规稳定币"有望被整合进现有金融体系,成为受监管的数字支付工具或代币化资产的结算媒介。
离岸化/利基市场路径:另一部分稳定币可能会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运营,继续服务于去中心化金融、高风险跨境交易等特定利基市场的需求。然而,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受到严格限制,难以成为主流。
稳定币的"三重门"困境,既深刻揭示了其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有全球金融体系在效率、成本和普惠性方面的不足。BIS的报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不能以牺牲金融稳定为代价来追求盲目的技术创新。但同时,市场的真实需求也提示我们,在通往下一代金融系统的道路上,答案或许并非非黑即白。真正的进步,可能恰恰在于审慎地融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在"围剿"与"招安"之间,找到一条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金融未来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