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解读全球性稳定币三大风险及监管建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一场重要峰会上,就全球性稳定币对金融市场、货币体系以及社会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解读。
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对公共政策和监管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包括法律确定性、治理、反洗钱、反恐融资、支付系统安全、市场稳健、个人隐私保护等。他强调,若稳定币扩展至全球范围,这些挑战和风险将被进一步放大,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观点,穆长春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先,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可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由于发行者通常是大型科技公司,网络效应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削弱市场竞争。同时,稳定币的封闭生态系统可能会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其次,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动性错配以及操作风险,这可能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并加速危机的跨境传播。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者的信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稳定币值的维持将面临挑战。此外,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相关权责界定不清等治理问题也可能引发挤兑风险。
第三,如果全球性稳定币被广泛用于支付,系统中断可能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如果用作价值储存,币值下跌将导致持有人财富缩水,同时持有稳定币的金融机构也将遭受损失。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机制,这些机构在挤兑情况下可能面临更大风险。此外,大规模稳定币储备资产在极端情况下的抛售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甚至威胁国家货币主权。
穆长春认为,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应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系统重要性监管对象。他建议在法律、监管、风险控制等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不宜推出全球性稳定币。他呼吁对潜在的监管漏洞进行全面评估,以最高标准对稳定币进行监管,并制定新的监管标准。
对于具体的监管方法,穆长春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全球性稳定币的整体框架可以归类为支付系统,而其发行、托管和交易环节可以分别归类为存款吸收类机构、ETF和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币本身则可以归类为电子货币。
针对系统重要性全球性稳定币的监管,穆长春建议可以借鉴一些国际上已有的标准,如CPMI-IOSCO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FATF关于虚拟资产的标准、BIS对银行的加密资产敞口审慎标准、IOSCO的货币市场基金操作规则等。
总的来说,穆长春的观点强调了全球性稳定币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呼吁在推出此类产品之前,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框架和风险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