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塘DAO记事(中篇)### 目标是什么?"促进乡建与Web3融合。"这是南塘DAO对自身定位的核心概括。从具体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南塘DAO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服务组织,旨在通过民主治理和经济支持助力乡村建设。具体而言,它希望借助加密货币和Web3技术,构建一套新型的民主决策流程,实现金库资金的民主管理和分配,从而满足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然而,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南塘DAO目前更像是较为生硬地将其他DAO的模式从线上移植到乡村,不仅未能与乡村的根本需求紧密结合,其具体目标的设定也显得较为分散,缺乏聚焦。#### 民主不是村民的民主,乡建是客体的乡建在南塘DAO中,只有两位成员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同时也是合作社的员工,DAO吸收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开展在地工作,而更多的普通村民并没有加入DAO组织,更没有参与到组织决策过程中来。所以说,南塘DAO的民主只是小范围的内部民主,未能广泛连接并动员乡村社区。这种实践不可避免地沦为"客体的乡建",即由外来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而非村民自我驱动的治理模式。由于缺乏对乡村社区的深度嵌入,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目前,对于整个乡村而言,无论是南塘DAO还是其成员,很大程度上仍是局外人的角色。#### 目标分散,各自为战"促进乡建与Web3融合"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野心十足的目标,它承载着天然的正当性与广泛的价值关怀。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理念在实践中却充满挑战,南塘不知DAO的成立,以及部分核心成员离开南塘、赴成都开辟新据点,使得组织目标的分歧愈发显现,团队显然陷入了目标不协调的困境之中。通过提案层面的观察,也许会对以上描述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截至2025年4月23日,南塘DAO投票平台上共有49份已完成提案,可分为五类:资金申请、项目计划、制度建设、新成员加入及其他决策。其中,超过半数(51.02%)的提案跟资金申请有关,主要涉及在地物资采购、空间建设及成员激励等;项目计划类提案占34.69%,大多包含资金申请,与前者高度重叠。制度建设类提案有13份,涵盖组织制度的确立与修订,如新手任务、工分方案、报销制度及投票机制等。新成员加入类提案有6份,涉及社区通过投票决定新成员资格。其他决策类提案有2份,涉及南塘DAO与合作社及其他DAO组织的合作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项目提案的具体任务,可观察到一个显著趋势:从初期聚焦"扎根在地"逐步转向"向外拓展"。具体而言,前期提案多与农业生产(如酵素产品制作与学习、椰枣种植等)及在地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地书屋建设、书籍采购)直接相关;后期则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聚焦对外交流与合作(如"乡建Web3双边启蒙计划"、与成都吾乡的合作),另一类侧重在地社区的运营与融入(如大地书房日常运营、组织在地活动)。#### 建设社区,还是商业化?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组织角度,DAO都需要权衡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在南塘DAO中,这种矛盾同样存在。社区建设始终是南塘DAO的核心议题,它既涵盖乡建与Web3领域的整体建设,也包括与南塘在地社区的深度融入。作为内部高活跃度项目,"乡建Web3双边启蒙计划"由核心成员负责。通过资助促进乡建团队与Web3社群的交流,该计划支持团队成员多次参与国内外Web3活动、走进高校宣讲,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与此同时,社区成员也从商业化的视角进行了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成员也们逐渐意识到现有模式在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性。不过,相较于追求短期盈利,社区目前的探索更加实际,主要聚焦乡建领域的真实项目需求与可落地场景。多数成员认为,商业化和社区建设之间并不矛盾,大家只是基于各自的经验,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探索。然而,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内部目标的分歧常导致资源分散甚至争夺。在我结束调研之际,核心成员已赴成都箭塔村,探索以DAO的模式推进"创业孵化项目"的可行性;而另一位核心成员则选择驻守南塘,组织在地成员开展每日Web3活动,持续推动在地融入。### 激励与流通的实验——南塘豆2024年8月20日,南塘豆(NT)正式上线Optimsim,初始发行量为1000万枚。在价值锚定上,一个南塘豆与一元人民币等值。在功能上,南塘豆作为一种社区的激励方式,承担着"贡献记录"和"投票权凭证"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南塘DAO采用工时制记录成员贡献,成员可以通过Fairsharing平台自主记录工作时长。根据社区现行标准,每个工时对应60元人民币等值的以太币和60南塘豆的报酬。另一方面,南塘豆也具备治理权凭证的属性。持有更多南塘豆的成员在社区决策中将拥有更大的投票权重。这种将贡献记录与治理权力直接挂钩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激励机制,理论上能够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工时制的局限尽管南塘DAO在激励机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现行的"贡献记录"制度在工分申请和评估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准入要求不明确、评价标准单一、互评机制失效等。这反映出当前的激励机制缺乏清晰的准入标准,至少在透明度上有所欠缺。这种"无形的门槛"使得许多成员的贡献无法被认可,实际上将他们拒之门外。社区成员普遍反映,以工作时长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同工同酬"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不同成员在工作经验和效率上存在差异,仅按时长计算报酬实际上"变相鼓励低效率"。此外,社区任务类型多样,许多任务的耗时难以量化,再加上部分成员不习惯自我申报工时,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那么,互评机制在避免这些问题上发挥了应有作用吗?答案是很有限。成员普遍比较保守,顾及彼此感受,不愿对他人进行评价。这种不愿互评的心态削弱了机制的效用。这表明,互评机制不仅未能缓解争议,反而因缺乏参与度而形同虚设。面对这些挑战,南塘DAO内部正在尝试改革激励制度。目前,社区开始探索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经费申请,是否发放经费取决于对项目成果的评估。部分提案已尝试通过设置项目里程碑,分阶段评估进展并发放相应资金。此外,一些成员建议采用"回溯性激励",即在任务完成后根据成果质量发放经费。尽管改革方向令人期待,但社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方案。对于不同情境下应采用何种激励方式,成员间仍存在分歧。这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内部"张力"明显、组织目标不够清晰等问题密切相关。如何平衡激励的灵活性与规范性,如何在鼓励探索的同时确保公平,仍是南塘DAO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难题。#### 让南塘豆流通起来除了扮演激励和治理凭证的功能以外,社区也在考虑更多的流通场景,让南塘豆扮演更多"交易中介"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2025年春节前后推行的"年货化债及工分推广计划"。这次南塘豆流通实验规模不小,主要是想通过让合作社资金互助项目的债权人用南塘豆兑换年货,一来帮合作社缓解长期债务问题,二来给南塘豆创造实际使用场景。按照最初设计,南塘DAO会增发20%的南塘豆(年底累计38,400个)转到合作社账户,合作社用这些南塘豆从南塘DAO的金库中兑换以太币,再用这笔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等),同时把南塘豆平均分发给债权人。债权人可以用南塘豆兑换价值不超过400元的年货,而这部分年货的成本可以用来抵债。在最初规划时,南塘DAO的这场流通实验颇具野心:通过清晰展示南塘豆的产出机制、系统运作流程及兑换规则,试图培养村民使用代币的习惯。然而,现实与蓝图形成强烈反差——预想中村民自主扫码使用南塘豆的场景始终未能出现,所有代币流转最终都依赖合作社管理员在后台手动操作数字钱包完成。此外,据回忆,当时甚至出现了帮助老年人抄写钱包助记词的情况,好在这一行为被及时叫停了。对于当地普通村民来说,虚拟货币钱包的技术门槛和使用难度还是太高了。尽管系统实现了短期内的代币流通,但这种流转存在明显缺陷。在复盘整个年货计划时,合作社的实习生一针见血:"这样做完全是在徒增成本,乡亲们才不在乎积分的事,这种方式也没有解决大家的问题。"南塘豆的流通和推广与村民"讨债变现"的核心诉求始终错位,一些年轻债权人直言"只要现金不要年货",而接受访谈的常大爷和刘大爷更多是迫于"有总比没有强"的现实妥协,只能选择"慢慢接受这种方式"。然而,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对于沉重的债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在合作社组织的乡亲大会上,几位债权人表示,如果南塘豆的使用场景能够拓展,能够兑换诸如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他们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从南塘豆使用的效果来看,这场流通实验远远不算成功。然而,2025年4月19日的一次数据分析却带来了新的发现。通过追踪南塘DAO成员公开的数字钱包交易记录,我观察到一个关键节点:在2025年1月前后,包括多位核心参与者,其持币量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其中一位成员的南塘豆资产缩水幅度最大,超过70%,而另一位成员则直接"梭哈"了自己的南塘豆。与此同时,如果对南塘豆钱包的转出记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时NT的总发行量约为10万枚,而单是南塘合作社钱包里就有将近4万枚,远远超过了20%的占比。经过询问,我才得知"
南塘DAO探索乡村Web3:激励机制困境与代币流通实验
南塘DAO记事(中篇)
目标是什么?
"促进乡建与Web3融合。"
这是南塘DAO对自身定位的核心概括。从具体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南塘DAO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服务组织,旨在通过民主治理和经济支持助力乡村建设。具体而言,它希望借助加密货币和Web3技术,构建一套新型的民主决策流程,实现金库资金的民主管理和分配,从而满足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然而,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南塘DAO目前更像是较为生硬地将其他DAO的模式从线上移植到乡村,不仅未能与乡村的根本需求紧密结合,其具体目标的设定也显得较为分散,缺乏聚焦。
民主不是村民的民主,乡建是客体的乡建
在南塘DAO中,只有两位成员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同时也是合作社的员工,DAO吸收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开展在地工作,而更多的普通村民并没有加入DAO组织,更没有参与到组织决策过程中来。所以说,南塘DAO的民主只是小范围的内部民主,未能广泛连接并动员乡村社区。这种实践不可避免地沦为"客体的乡建",即由外来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而非村民自我驱动的治理模式。由于缺乏对乡村社区的深度嵌入,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目前,对于整个乡村而言,无论是南塘DAO还是其成员,很大程度上仍是局外人的角色。
目标分散,各自为战
"促进乡建与Web3融合"是个富有吸引力的、野心十足的目标,它承载着天然的正当性与广泛的价值关怀。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理念在实践中却充满挑战,南塘不知DAO的成立,以及部分核心成员离开南塘、赴成都开辟新据点,使得组织目标的分歧愈发显现,团队显然陷入了目标不协调的困境之中。
通过提案层面的观察,也许会对以上描述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截至2025年4月23日,南塘DAO投票平台上共有49份已完成提案,可分为五类:资金申请、项目计划、制度建设、新成员加入及其他决策。其中,超过半数(51.02%)的提案跟资金申请有关,主要涉及在地物资采购、空间建设及成员激励等;项目计划类提案占34.69%,大多包含资金申请,与前者高度重叠。制度建设类提案有13份,涵盖组织制度的确立与修订,如新手任务、工分方案、报销制度及投票机制等。新成员加入类提案有6份,涉及社区通过投票决定新成员资格。其他决策类提案有2份,涉及南塘DAO与合作社及其他DAO组织的合作关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项目提案的具体任务,可观察到一个显著趋势:从初期聚焦"扎根在地"逐步转向"向外拓展"。具体而言,前期提案多与农业生产(如酵素产品制作与学习、椰枣种植等)及在地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地书屋建设、书籍采购)直接相关;后期则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聚焦对外交流与合作(如"乡建Web3双边启蒙计划"、与成都吾乡的合作),另一类侧重在地社区的运营与融入(如大地书房日常运营、组织在地活动)。
建设社区,还是商业化?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组织角度,DAO都需要权衡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在南塘DAO中,这种矛盾同样存在。社区建设始终是南塘DAO的核心议题,它既涵盖乡建与Web3领域的整体建设,也包括与南塘在地社区的深度融入。作为内部高活跃度项目,"乡建Web3双边启蒙计划"由核心成员负责。通过资助促进乡建团队与Web3社群的交流,该计划支持团队成员多次参与国内外Web3活动、走进高校宣讲,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与此同时,社区成员也从商业化的视角进行了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成员也们逐渐意识到现有模式在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性。不过,相较于追求短期盈利,社区目前的探索更加实际,主要聚焦乡建领域的真实项目需求与可落地场景。
多数成员认为,商业化和社区建设之间并不矛盾,大家只是基于各自的经验,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探索。然而,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内部目标的分歧常导致资源分散甚至争夺。在我结束调研之际,核心成员已赴成都箭塔村,探索以DAO的模式推进"创业孵化项目"的可行性;而另一位核心成员则选择驻守南塘,组织在地成员开展每日Web3活动,持续推动在地融入。
激励与流通的实验——南塘豆
2024年8月20日,南塘豆(NT)正式上线Optimsim,初始发行量为1000万枚。在价值锚定上,一个南塘豆与一元人民币等值。
在功能上,南塘豆作为一种社区的激励方式,承担着"贡献记录"和"投票权凭证"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南塘DAO采用工时制记录成员贡献,成员可以通过Fairsharing平台自主记录工作时长。根据社区现行标准,每个工时对应60元人民币等值的以太币和60南塘豆的报酬。另一方面,南塘豆也具备治理权凭证的属性。持有更多南塘豆的成员在社区决策中将拥有更大的投票权重。这种将贡献记录与治理权力直接挂钩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激励机制,理论上能够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工时制的局限
尽管南塘DAO在激励机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现行的"贡献记录"制度在工分申请和评估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准入要求不明确、评价标准单一、互评机制失效等。这反映出当前的激励机制缺乏清晰的准入标准,至少在透明度上有所欠缺。这种"无形的门槛"使得许多成员的贡献无法被认可,实际上将他们拒之门外。
社区成员普遍反映,以工作时长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同工同酬"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不同成员在工作经验和效率上存在差异,仅按时长计算报酬实际上"变相鼓励低效率"。此外,社区任务类型多样,许多任务的耗时难以量化,再加上部分成员不习惯自我申报工时,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
那么,互评机制在避免这些问题上发挥了应有作用吗?答案是很有限。成员普遍比较保守,顾及彼此感受,不愿对他人进行评价。这种不愿互评的心态削弱了机制的效用。这表明,互评机制不仅未能缓解争议,反而因缺乏参与度而形同虚设。
面对这些挑战,南塘DAO内部正在尝试改革激励制度。目前,社区开始探索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经费申请,是否发放经费取决于对项目成果的评估。部分提案已尝试通过设置项目里程碑,分阶段评估进展并发放相应资金。此外,一些成员建议采用"回溯性激励",即在任务完成后根据成果质量发放经费。尽管改革方向令人期待,但社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方案。对于不同情境下应采用何种激励方式,成员间仍存在分歧。这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内部"张力"明显、组织目标不够清晰等问题密切相关。如何平衡激励的灵活性与规范性,如何在鼓励探索的同时确保公平,仍是南塘DAO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难题。
让南塘豆流通起来
除了扮演激励和治理凭证的功能以外,社区也在考虑更多的流通场景,让南塘豆扮演更多"交易中介"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2025年春节前后推行的"年货化债及工分推广计划"。这次南塘豆流通实验规模不小,主要是想通过让合作社资金互助项目的债权人用南塘豆兑换年货,一来帮合作社缓解长期债务问题,二来给南塘豆创造实际使用场景。按照最初设计,南塘DAO会增发20%的南塘豆(年底累计38,400个)转到合作社账户,合作社用这些南塘豆从南塘DAO的金库中兑换以太币,再用这笔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等),同时把南塘豆平均分发给债权人。债权人可以用南塘豆兑换价值不超过400元的年货,而这部分年货的成本可以用来抵债。
在最初规划时,南塘DAO的这场流通实验颇具野心:通过清晰展示南塘豆的产出机制、系统运作流程及兑换规则,试图培养村民使用代币的习惯。然而,现实与蓝图形成强烈反差——预想中村民自主扫码使用南塘豆的场景始终未能出现,所有代币流转最终都依赖合作社管理员在后台手动操作数字钱包完成。此外,据回忆,当时甚至出现了帮助老年人抄写钱包助记词的情况,好在这一行为被及时叫停了。对于当地普通村民来说,虚拟货币钱包的技术门槛和使用难度还是太高了。
尽管系统实现了短期内的代币流通,但这种流转存在明显缺陷。在复盘整个年货计划时,合作社的实习生一针见血:"这样做完全是在徒增成本,乡亲们才不在乎积分的事,这种方式也没有解决大家的问题。"南塘豆的流通和推广与村民"讨债变现"的核心诉求始终错位,一些年轻债权人直言"只要现金不要年货",而接受访谈的常大爷和刘大爷更多是迫于"有总比没有强"的现实妥协,只能选择"慢慢接受这种方式"。然而,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对于沉重的债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在合作社组织的乡亲大会上,几位债权人表示,如果南塘豆的使用场景能够拓展,能够兑换诸如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他们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从南塘豆使用的效果来看,这场流通实验远远不算成功。然而,2025年4月19日的一次数据分析却带来了新的发现。通过追踪南塘DAO成员公开的数字钱包交易记录,我观察到一个关键节点:在2025年1月前后,包括多位核心参与者,其持币量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其中一位成员的南塘豆资产缩水幅度最大,超过70%,而另一位成员则直接"梭哈"了自己的南塘豆。
与此同时,如果对南塘豆钱包的转出记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时NT的总发行量约为10万枚,而单是南塘合作社钱包里就有将近4万枚,远远超过了20%的占比。经过询问,我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