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框架解析与展望##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历程### 1.1 序曲:大陆的"暂停键"与全球的"快进键" (2017-2022)2017年,中国内地对虚拟资产市场采取了全面叫停的政策,按下了数字资产发展的"暂停键"。当年9月,中国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全面叫停了ICO活动,并关闭了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此后,内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变相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打击力度,并于2021年9月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的所有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些高压监管措施,有效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可控性。然而,这种严格的"封锁"在无意中成为全球加密产业的"催化剂",引发了人才、资本和项目"出海"的浪潮。大量原本活跃在内地的Web3创业者、技术团队和资金开始寻求海外的合规发展空间,加速了Web3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播种和扩张。在内地实施严格监管的同时,香港的角色则更为审慎和微妙,它既是避免风险外溢的"防火墙",也悄然成为了观察全球Web3发展的"观察哨"。为了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鼓励金融科技创新,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9月率先推出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随后SFC和保险业监管局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沙盒,并在2017年升级为"沙盒2.0"实现跨界别协调运作。而在同年9月,香港证监会就首次就ICO发表声明,指出若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则可能受到《证券及期货条例》的规管,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在应用层面,香港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在2020年完成了4个区块链试点项目,涵盖了商标转让、环境影响评估、医药制品追溯性以及公司文件存档记录等政府服务范畴。2022年6月,政府进一步推出了"共用区块链平台",并计划开发更多通用服务和参考程式模块,以协助各政策局/部门开发更多区块链应用。此外,香港还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和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香港金管局于2021年6月启动了"数码港元"项目研究,并在2022年1月发布了《加密资产和稳定币讨论文件》,提出了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构想。香港金管局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于2021年合作完成了"Project Genesis"项目,旨在试验在香港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2022年,香港政府还亲自参与了香港金融科技周的NFT发行试验计划,旨在测试虚拟资产带来的技术效益。尽管在政策上起步相对较慢,但凭借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底蕴、强大的传统金融业基础以及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为未来更积极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1.2 棋局的关键:香港的"落子"与战略意图 (2023-2025)2022年末至2023年,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政策迎来标志性转折,这被视为香港在这场全球数字经济战略棋局中的关键"落子"。2022年10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首次明确提出将"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生态发展,标志着监管思路从"风险导向"转向"机遇导向"。紧接着,2022年12月7日,《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正式建立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强制发牌制度。该制度于2023年6月1日生效,允许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遵守严格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此后,香港进一步批准了虚拟资产现货ETF,使其成为亚太区最大的虚拟资产ETF市场。截至2025年6月,SFC已向10家VATP正式发牌,另有11家机构正在申请中。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指定《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选择此时"开门",可解读为国家层面的一次高层战略选择。在全球加密市场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和风险暴露后,市场对合规、透明和信任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此时,由香港作为"桥头堡",代表中国以"合规"、"可控"的模式入场,收拢全球数字资产资源,争夺下一代金融科技话语权,无疑是最佳时机。香港独特的"一国两制"框架使其能够平衡国际金融中心的使命与内地金融安全的考量。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该条例建立了"基于风险、务实且灵活的监管环境",为香港的稳定币及更广泛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提供了健康、负责任且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其目标是凭借完善的监管架构和生态系统,大幅提升对全球Web3人才、资金及项目的吸引力,以赋能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质动力。从而将香港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创新中心,并巩固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和"超级联系人"的战略地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对Web3.0的态度不只是监管,而是要取得平衡,确保市场完整性同时不扼杀创新。香港的"先行先试"政策也得到了内地城市的积极联动与呼应,预示着"港区试点,内地联动"的潜在模式。例如,蚂蚁数科已将香港列为其海外总部,并成功通过监管沙盒测试。其RWA通证化实践获得验证,如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以及协鑫能科携手蚂蚁数科完成了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这些项目均通过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沙盒公布。这些案例表明,香港的监管清晰度和国际开放性,正为内地企业在合规前提下参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提供重要通道。这种战略协同不仅促进了香港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发展,也为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连接搭建了新的桥梁。## 香港数字资产"双峰监管"框架香港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以其"双峰监管"模式为核心特征,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两大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既鼓励金融创新又严守风险底线的监管环境。此模式的精髓在于清晰的权责划分:SFC聚焦于虚拟资产的"投资"属性,而HKMA则专注于其"支付"功能。香港SFC与HKMA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与紧密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协同互补的监管格局。SFC作为证券市场的守护者,将成熟的投资者保护原则延伸至虚拟资产投资领域;而HKMA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枢,则确保支付型代币的创新不会动摇香港的货币根基。这种双峰并立、权责清晰的模式,共同构成了香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虚拟资产中心的坚实制度保障。## VASP牌照与稳定币发行监管核心解析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其核心由两大支柱构成: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牌照制度,以及稳定币发行监管。### 3.1 VASP牌照制度:为交易平台划定红线自2023年6月1日起生效的VASP牌照制度,是香港监管虚拟资产交易的核心。该制度要求,所有在香港运营或向香港投资者展业的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无论是否交易证券型代币,都必须强制持牌。这一举措旨在将所有相关平台纳入统一、严格的监管体系。1. 投资者保障:知情、懂险、可承受为保障零售投资者,监管机构设置了多重门槛。平台在为零售客户开户前,必须评估其对虚拟资产的知识水平,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披露。在推荐交易时,平台还需确保该建议符合客户的个人情况。其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确保投资者在入市前"知情、懂险、可承受",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证监会还保留对高风险虚拟资产设置投资上限的权力,为零售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再加一道防线。2. 客户资产安全与财务稳健鉴于某些平台因滥用客户资金而崩溃的教训,香港在客户资产安全上设立了全球顶级的严格标准。- 资产"硬隔离":核心要求是,平台须将客户的虚拟资产交由独立的第三方托管机构,并遵循98%冷存储、2%热存储的行业最佳实践,此举旨在最大限度地杜绝平台挪用资产的可能。客户的法定货币也必须存放在独立的信托或指定账户中。- 财务高门槛:平台不仅要有不低于500万港元的实缴资本和300万港元的流动资金,还必须储备足以覆盖至少12个月运营开支的流动性资产。这确保了平台具备抵御市场风险和持续运营的能力,避免因自身财务问题损害投资者利益。此外,平台还需为客户资产购买经证监会认可的保险。3. 反洗钱/反恐怖融资(AML/CFT)虚拟资产的匿名性和跨境特点,使其易于成为非法活动的温床。因此,VASP牌照要求平台必须严格执行"认识你的客户"、客户尽职调查等AML/CFT措施。这包括持续监控交易、上报可疑活动,并鼓励使用区块链分析工具来提升追踪能力。这些规定旨在提升交易的透明度,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与金融体系的完整性。4. 代币上架与交易范围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平台必须设立独立的代币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所有计划上架的代币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评估其合法性、安全性、团队背景乃至技术基础。监管明确规定,只有那些非证券性质且被主流指数纳入的高流动性代币,才能向零售投资者开放。这种审慎的筛选机制,旨在保护投资者免受劣质或欺诈性项目的侵害,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5. 禁止业务活动为确保平台的中立性,VATP被禁止为其自有账户进行自营交易,核心目的是防范平台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当前指引仍禁止平台发行或交易虚拟资产期货及相关衍生品。这体现了监管机构在面对复杂高风险产品时的审慎态度,优先保障市场稳定。证监会表示将在未来适时审查,考虑向机构投资者开放此类产品的可能性。### 3.2 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准货币"立规稳定币监管是香港打造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关键一步,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相关条例草案已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并将于同年8月1日正式生效。1. 聚
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框架解析:从VASP牌照到稳定币规则
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框架解析与展望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历程
1.1 序曲:大陆的"暂停键"与全球的"快进键" (2017-2022)
2017年,中国内地对虚拟资产市场采取了全面叫停的政策,按下了数字资产发展的"暂停键"。当年9月,中国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全面叫停了ICO活动,并关闭了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此后,内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变相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打击力度,并于2021年9月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的所有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些高压监管措施,有效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可控性。
然而,这种严格的"封锁"在无意中成为全球加密产业的"催化剂",引发了人才、资本和项目"出海"的浪潮。大量原本活跃在内地的Web3创业者、技术团队和资金开始寻求海外的合规发展空间,加速了Web3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播种和扩张。
在内地实施严格监管的同时,香港的角色则更为审慎和微妙,它既是避免风险外溢的"防火墙",也悄然成为了观察全球Web3发展的"观察哨"。为了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鼓励金融科技创新,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9月率先推出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随后SFC和保险业监管局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沙盒,并在2017年升级为"沙盒2.0"实现跨界别协调运作。而在同年9月,香港证监会就首次就ICO发表声明,指出若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则可能受到《证券及期货条例》的规管,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
在应用层面,香港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在2020年完成了4个区块链试点项目,涵盖了商标转让、环境影响评估、医药制品追溯性以及公司文件存档记录等政府服务范畴。2022年6月,政府进一步推出了"共用区块链平台",并计划开发更多通用服务和参考程式模块,以协助各政策局/部门开发更多区块链应用。
此外,香港还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和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香港金管局于2021年6月启动了"数码港元"项目研究,并在2022年1月发布了《加密资产和稳定币讨论文件》,提出了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构想。香港金管局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于2021年合作完成了"Project Genesis"项目,旨在试验在香港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2022年,香港政府还亲自参与了香港金融科技周的NFT发行试验计划,旨在测试虚拟资产带来的技术效益。
尽管在政策上起步相对较慢,但凭借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底蕴、强大的传统金融业基础以及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为未来更积极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1.2 棋局的关键:香港的"落子"与战略意图 (2023-2025)
2022年末至2023年,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政策迎来标志性转折,这被视为香港在这场全球数字经济战略棋局中的关键"落子"。2022年10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首次明确提出将"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生态发展,标志着监管思路从"风险导向"转向"机遇导向"。紧接着,2022年12月7日,《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正式建立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强制发牌制度。该制度于2023年6月1日生效,允许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遵守严格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此后,香港进一步批准了虚拟资产现货ETF,使其成为亚太区最大的虚拟资产ETF市场。截至2025年6月,SFC已向10家VATP正式发牌,另有11家机构正在申请中。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指定《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
选择此时"开门",可解读为国家层面的一次高层战略选择。在全球加密市场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和风险暴露后,市场对合规、透明和信任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此时,由香港作为"桥头堡",代表中国以"合规"、"可控"的模式入场,收拢全球数字资产资源,争夺下一代金融科技话语权,无疑是最佳时机。香港独特的"一国两制"框架使其能够平衡国际金融中心的使命与内地金融安全的考量。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该条例建立了"基于风险、务实且灵活的监管环境",为香港的稳定币及更广泛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提供了健康、负责任且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其目标是凭借完善的监管架构和生态系统,大幅提升对全球Web3人才、资金及项目的吸引力,以赋能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质动力。从而将香港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创新中心,并巩固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和"超级联系人"的战略地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对Web3.0的态度不只是监管,而是要取得平衡,确保市场完整性同时不扼杀创新。
香港的"先行先试"政策也得到了内地城市的积极联动与呼应,预示着"港区试点,内地联动"的潜在模式。例如,蚂蚁数科已将香港列为其海外总部,并成功通过监管沙盒测试。其RWA通证化实践获得验证,如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以及协鑫能科携手蚂蚁数科完成了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这些项目均通过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沙盒公布。这些案例表明,香港的监管清晰度和国际开放性,正为内地企业在合规前提下参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提供重要通道。这种战略协同不仅促进了香港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发展,也为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连接搭建了新的桥梁。
香港数字资产"双峰监管"框架
香港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以其"双峰监管"模式为核心特征,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两大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既鼓励金融创新又严守风险底线的监管环境。此模式的精髓在于清晰的权责划分:SFC聚焦于虚拟资产的"投资"属性,而HKMA则专注于其"支付"功能。
香港SFC与HKMA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与紧密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协同互补的监管格局。SFC作为证券市场的守护者,将成熟的投资者保护原则延伸至虚拟资产投资领域;而HKMA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枢,则确保支付型代币的创新不会动摇香港的货币根基。这种双峰并立、权责清晰的模式,共同构成了香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虚拟资产中心的坚实制度保障。
VASP牌照与稳定币发行监管核心解析
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其核心由两大支柱构成: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牌照制度,以及稳定币发行监管。
3.1 VASP牌照制度:为交易平台划定红线
自2023年6月1日起生效的VASP牌照制度,是香港监管虚拟资产交易的核心。该制度要求,所有在香港运营或向香港投资者展业的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无论是否交易证券型代币,都必须强制持牌。这一举措旨在将所有相关平台纳入统一、严格的监管体系。
为保障零售投资者,监管机构设置了多重门槛。平台在为零售客户开户前,必须评估其对虚拟资产的知识水平,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披露。在推荐交易时,平台还需确保该建议符合客户的个人情况。其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确保投资者在入市前"知情、懂险、可承受",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证监会还保留对高风险虚拟资产设置投资上限的权力,为零售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再加一道防线。
鉴于某些平台因滥用客户资金而崩溃的教训,香港在客户资产安全上设立了全球顶级的严格标准。
虚拟资产的匿名性和跨境特点,使其易于成为非法活动的温床。因此,VASP牌照要求平台必须严格执行"认识你的客户"、客户尽职调查等AML/CFT措施。这包括持续监控交易、上报可疑活动,并鼓励使用区块链分析工具来提升追踪能力。这些规定旨在提升交易的透明度,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与金融体系的完整性。
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平台必须设立独立的代币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所有计划上架的代币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评估其合法性、安全性、团队背景乃至技术基础。监管明确规定,只有那些非证券性质且被主流指数纳入的高流动性代币,才能向零售投资者开放。这种审慎的筛选机制,旨在保护投资者免受劣质或欺诈性项目的侵害,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为确保平台的中立性,VATP被禁止为其自有账户进行自营交易,核心目的是防范平台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当前指引仍禁止平台发行或交易虚拟资产期货及相关衍生品。这体现了监管机构在面对复杂高风险产品时的审慎态度,优先保障市场稳定。证监会表示将在未来适时审查,考虑向机构投资者开放此类产品的可能性。
3.2 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准货币"立规
稳定币监管是香港打造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关键一步,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相关条例草案已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并将于同年8月1日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