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暗池的未来:透明与隐私的平衡2008年左右,一些开发者希望终结美国交易所的"阴谋"。这些交易所常常给大客户优先获取订单信息的特权,比普通用户快那么一点点。普通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订单其实在为专业交易团队贡献利润。可惜的是,为展示交易数据而开发的工具最终被量化交易所吸收。信息确实变得更加透明了,但总有一些人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透明度。作为长期关注FHE(全同态加密)的人士,我很高兴看到业内人士,尤其是某知名交易平台的CEO,开始讨论"暗池"这个话题。这也是ZK、MPC、FHE等真正加密技术的潜在应用场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该CEO对暗池的理解,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暗池实践,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在关于暗池的讨论中,该CEO主要针对的是如何隐藏大额订单信息,以避免潜在的针对性攻击。对于最近遭遇不幸的James Wynn来说,这无疑正是他所需要的技术。Hyperliquid的链上机制再加上隐藏信息的功能,似乎预示着一个更自由的交易世界正向我们招手。然而,我们不能说该CEO的想法是错误的,但至少他的观点与James此次遭遇的情况并不完全等同。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James选择在Hyperliquid而不是在某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进行大额交易?究其根本,是因为在Hyperliquid上他能获得更多好处,同时受到的限制更少。Hyperliquid主要有两个优势:1. 无需KYC,不存在资金审查2. 链上交易,有效防止恶意插针尽管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杠杆倍数和流动性都无法与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相提并论,但其链上特性已经成功吸引了一批大户用户。这与Curve War的情况类似,专业交易员选择Curve作为唯一的链上DEX。然而,Hyperliquid此次事件严格来说并非源于其机制设计。恰恰相反,正是链上的透明特性才让"攻击者"能够看到James的仓位和清算价格。这也是为什么该CEO提出需要暗池DEX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一回事。链上隐私交易领域已经被深入探索。无论是Arcium的FHE暗池路线,还是比特币、Zcash、Tornado Cash等"真正的"隐私保护工具,都未能获得市场的主流采用。相反,像ERC-7702这样存在诸多问题但使用更为便捷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张其影响力。人们总是偏好便捷性,愿意为隐私付费的终究只是少数。回到该CEO的暗池理论,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他所描述的实际上是"解决MEV问题后的Hyperliquid"。作为传统交易市场出身的从业者,他应该清楚传统金融中暗池的出现是高频量化交易过度内卷的结果。大额交易可以通过OTC渠道完成,高频交易的核心在于争夺对普通用户的价格优势。高频交易的主要策略包括:- 抢先或等待普通用户交易- 预测或攻击大额交易订单- 比其他高频交易对手更快一步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传统金融的暗池和区块链的MEV在效果上是一致的。本质上,这与保护隐私并无直接关系。但链上交易的透明性导致目前除了"中心化"之外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某公链甚至直接"命令"节点不许夹单,才勉强控制住MEV问题。如果Hyperliquid能够彻底消除MEV,那么即使你看到了James的订单也无法操纵市场。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切:- 消除MEV的路线- 提升隐私保护的路线需要牢记的是:暗池并不是"隐藏交易意图",而是"隐藏交易价格"。这更接近MEV的执行流程。大家想象中的区块链暗池更像是经过MEV优化并完成ZK/FHE改造的Hyperliquid。之所以不能是中心化交易所,是因为中心化本身就是最大的MEV过程。## Risc-V开启的新可能逝者的传统常如梦魇般萦绕于生者的头脑。再次强调,隐私保护路线表面上看与MEV相似,但二者并无直接关联。区块链隐私技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比特币,它结合了PoW、P2P、小额交易和一次性地址等特性。而区块链MEV及其防治技术则源于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共识机制必然会导致不协调和杂音的产生。尽管以太坊大力拥抱Risc-V后MEV问题仍将存在,质押节点数量增加到2048甚至可能会提升超级节点的话语权,但Risc-V在软硬件一体化层面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FHE暗池方面。目前EVM底层不兼容过于复杂的操作码,新的VM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这不仅仅是SVM、Move VM的替代选择,而是真正的革新。简而言之:- OP Code和EVM:新操作码将从更底层支持复杂技术,一次迭代即可全面提升。- 新VM,新兼容性:Risc-V VM将从软硬件协同层面进行改进,而不仅仅是软件优化。简单谈一下Risc-V的意义。ARM等架构是芯片硬件,其上可以构建Windows、macOS或鸿蒙等操作系统,但这些本质上是商业公司的产品。Risc-V则是开源的芯片指令集,以太坊完全可以定制自己的体系,摆脱对现有商业硬件的完全依赖。这种定制化将带来新的潜力。关于暗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体匿名、交易匿名、交互匿名三个层面:1. 区块链本身就是主体匿名系统。与传统金融不同,不记名是区块链的本质特征。James的自我揭露或数据分析平台的地址关联都只是一种概率性匹配。没有私钥,就无法真正确定资金归属。2. 交易匿名可以细分为价格保护和订单匿名。价格保护是指确定价格后无法更改;订单匿名可以包含价格保护,但也可以仅隐藏交易订单的链上地址,而不强制约束成交价格。3. 交互匿名是区块链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最典型的出入金问题,如果使用USDT,就永远存在被追踪、被冻结的可能性。黑客放过某交易平台的USDT钱包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从隐私保护路线出发,Risc-V具备建设暗池的必要条件,但MEV问题仍将存在。在目前的实践中,ZK和TEE的结合是主流选择。TEE可以隔离私钥,尤其适用于多私钥管理体系;ZK则可以实现隐藏订单细节。但能否彻底消除MEV还要看后续发展。在这一点上,FHE可能是更优的技术路线。其加密后计算的特性可以同时实现主体匿名和交易匿名。唯一的问题是成本高昂且速度较慢。在Risc-V定制硬件的预期下,有可能实现支持现货DEX的可能性,但对于永续合约DEX则存在不确定性。总的来说,Risc-V与ZK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提供一套可用的永续合约DEX暗池机制。而FHE专用Risc-V加速芯片与以太坊的结合,则有望达到某CEO理想中传统金融暗池的区块链版本——匿名、高频、大额三位一体。## 结语暗池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尚未可知,但这显然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赛道。目前我们只看到了:历史机遇——某知名交易平台CEO有意开发暗池,并意识到中心化交易所并不适合做这件事;监管放松——Tornado Cash和DeFi去罪化,透明暗池并非天方夜谭,人们只是想安全交易,而非洗钱;明确的市场需求——DEX的进化方向终于不再局限于炒作Meme币,专业交易员确实需要这类工具,Curve和Hyperliquid都是成功案例。中本聪相信比特币,于是比特币诞生了。这一次,透明暗池能否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现实?
区块链暗池革新:透明与隐私并举的Risc-V新机遇
区块链暗池的未来:透明与隐私的平衡
2008年左右,一些开发者希望终结美国交易所的"阴谋"。这些交易所常常给大客户优先获取订单信息的特权,比普通用户快那么一点点。普通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订单其实在为专业交易团队贡献利润。
可惜的是,为展示交易数据而开发的工具最终被量化交易所吸收。信息确实变得更加透明了,但总有一些人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透明度。
作为长期关注FHE(全同态加密)的人士,我很高兴看到业内人士,尤其是某知名交易平台的CEO,开始讨论"暗池"这个话题。这也是ZK、MPC、FHE等真正加密技术的潜在应用场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该CEO对暗池的理解,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暗池实践,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在关于暗池的讨论中,该CEO主要针对的是如何隐藏大额订单信息,以避免潜在的针对性攻击。对于最近遭遇不幸的James Wynn来说,这无疑正是他所需要的技术。Hyperliquid的链上机制再加上隐藏信息的功能,似乎预示着一个更自由的交易世界正向我们招手。
然而,我们不能说该CEO的想法是错误的,但至少他的观点与James此次遭遇的情况并不完全等同。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James选择在Hyperliquid而不是在某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进行大额交易?究其根本,是因为在Hyperliquid上他能获得更多好处,同时受到的限制更少。
Hyperliquid主要有两个优势:
尽管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杠杆倍数和流动性都无法与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相提并论,但其链上特性已经成功吸引了一批大户用户。这与Curve War的情况类似,专业交易员选择Curve作为唯一的链上DEX。
然而,Hyperliquid此次事件严格来说并非源于其机制设计。恰恰相反,正是链上的透明特性才让"攻击者"能够看到James的仓位和清算价格。这也是为什么该CEO提出需要暗池DEX的原因。
但这并不是一回事。链上隐私交易领域已经被深入探索。无论是Arcium的FHE暗池路线,还是比特币、Zcash、Tornado Cash等"真正的"隐私保护工具,都未能获得市场的主流采用。相反,像ERC-7702这样存在诸多问题但使用更为便捷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张其影响力。
人们总是偏好便捷性,愿意为隐私付费的终究只是少数。
回到该CEO的暗池理论,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他所描述的实际上是"解决MEV问题后的Hyperliquid"。作为传统交易市场出身的从业者,他应该清楚传统金融中暗池的出现是高频量化交易过度内卷的结果。大额交易可以通过OTC渠道完成,高频交易的核心在于争夺对普通用户的价格优势。
高频交易的主要策略包括: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传统金融的暗池和区块链的MEV在效果上是一致的。本质上,这与保护隐私并无直接关系。但链上交易的透明性导致目前除了"中心化"之外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某公链甚至直接"命令"节点不许夹单,才勉强控制住MEV问题。
如果Hyperliquid能够彻底消除MEV,那么即使你看到了James的订单也无法操纵市场。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切:
需要牢记的是:暗池并不是"隐藏交易意图",而是"隐藏交易价格"。这更接近MEV的执行流程。大家想象中的区块链暗池更像是经过MEV优化并完成ZK/FHE改造的Hyperliquid。之所以不能是中心化交易所,是因为中心化本身就是最大的MEV过程。
Risc-V开启的新可能
逝者的传统常如梦魇般萦绕于生者的头脑。
再次强调,隐私保护路线表面上看与MEV相似,但二者并无直接关联。区块链隐私技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比特币,它结合了PoW、P2P、小额交易和一次性地址等特性。而区块链MEV及其防治技术则源于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共识机制必然会导致不协调和杂音的产生。
尽管以太坊大力拥抱Risc-V后MEV问题仍将存在,质押节点数量增加到2048甚至可能会提升超级节点的话语权,但Risc-V在软硬件一体化层面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FHE暗池方面。
目前EVM底层不兼容过于复杂的操作码,新的VM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这不仅仅是SVM、Move VM的替代选择,而是真正的革新。简而言之:
简单谈一下Risc-V的意义。ARM等架构是芯片硬件,其上可以构建Windows、macOS或鸿蒙等操作系统,但这些本质上是商业公司的产品。Risc-V则是开源的芯片指令集,以太坊完全可以定制自己的体系,摆脱对现有商业硬件的完全依赖。这种定制化将带来新的潜力。
关于暗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体匿名、交易匿名、交互匿名三个层面:
区块链本身就是主体匿名系统。与传统金融不同,不记名是区块链的本质特征。James的自我揭露或数据分析平台的地址关联都只是一种概率性匹配。没有私钥,就无法真正确定资金归属。
交易匿名可以细分为价格保护和订单匿名。价格保护是指确定价格后无法更改;订单匿名可以包含价格保护,但也可以仅隐藏交易订单的链上地址,而不强制约束成交价格。
交互匿名是区块链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最典型的出入金问题,如果使用USDT,就永远存在被追踪、被冻结的可能性。黑客放过某交易平台的USDT钱包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从隐私保护路线出发,Risc-V具备建设暗池的必要条件,但MEV问题仍将存在。在目前的实践中,ZK和TEE的结合是主流选择。TEE可以隔离私钥,尤其适用于多私钥管理体系;ZK则可以实现隐藏订单细节。但能否彻底消除MEV还要看后续发展。
在这一点上,FHE可能是更优的技术路线。其加密后计算的特性可以同时实现主体匿名和交易匿名。唯一的问题是成本高昂且速度较慢。在Risc-V定制硬件的预期下,有可能实现支持现货DEX的可能性,但对于永续合约DEX则存在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Risc-V与ZK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提供一套可用的永续合约DEX暗池机制。而FHE专用Risc-V加速芯片与以太坊的结合,则有望达到某CEO理想中传统金融暗池的区块链版本——匿名、高频、大额三位一体。
结语
暗池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尚未可知,但这显然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赛道。目前我们只看到了:
历史机遇——某知名交易平台CEO有意开发暗池,并意识到中心化交易所并不适合做这件事;
监管放松——Tornado Cash和DeFi去罪化,透明暗池并非天方夜谭,人们只是想安全交易,而非洗钱;
明确的市场需求——DEX的进化方向终于不再局限于炒作Meme币,专业交易员确实需要这类工具,Curve和Hyperliquid都是成功案例。
中本聪相信比特币,于是比特币诞生了。这一次,透明暗池能否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