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创业合规误区:项目出海不等于零风险近年来,随着国内对Web3项目监管趋严,许多团队选择将项目"出海"以规避风险。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能确保合规?本文将为Web3创业者和技术决策者解析这一关键问题。自2021年多部委发布重要监管文件以来,众多Web3项目纷纷表态停止面向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服务,并将主体迁往海外。与此同时,不少Web2开发者正考虑转型Web3,他们尤其关注项目合法性问题。无论是已进入Web3领域的从业者,还是准备从Web2转型的技术人员,在项目初创阶段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项目应该设在哪里?考虑到国内对Web3特别是金融创新类项目的高压监管,许多团队倾向于选择"项目出海"——在海外注册,技术团队分布于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在技术创始人或负责人看来,这种"境外注册+远程部署"模式似乎天然具备"合规"优势。然而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根据法律专家的经验,即使项目架构在海外,只要触及中国法律底线,仍存在被追责的高风险。那么,为什么"项目在境外"也可能触发中国法律风险?这是Web3创业团队中技术决策者必须理解的核心问题。## 监管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对多数创业者而言,初期最关键的是"生存"。合规虽然重要,但在资源有限、节奏紧迫的早期往往被排在后面。然而,有远见的创业者会更早关注政策,了解法律边界,判断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决定项目如何搭建和落地。从刑事风险防控角度,技术负责人需重点把握两个关键监管文件:1. 2017年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 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这两份文件的核心精神是:禁止ICO,并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特别是2021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境外交易平台不得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正因如此,许多Web3项目选择"出海"规避风险。但问题是:项目真的出海了,就一定安全吗?## 常见误区解析许多项目方在起步阶段就咨询律师:公司该注册在哪个国家?是选开曼、BVI还是新加坡?应该搭建基金会还是母子公司架构?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隐含一个假设——认为"注册在海外就能规避中国法律"。然而,根据多起案例经验,必须明确:离岸架构虽然在商业风险隔离、税务优化、资本运作上有作用,但在刑事责任层面,无法构成对中国法律的豁免盾牌。离岸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商业隔离",而非"刑事保护"。它的主要效用包括:- 避免美国等地监管机关的证券法约束- 避免双重征税,优化全球税收安排- 实现期权激励、融资结构设计等资本层面的便利- 与中国境内实体进行账务与责任切割但如果项目涉及中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如非法经营、开设赌场、洗钱、传销等,即使公司主体在境外,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或"属人管辖"原则,中国司法机关依然有权追责。因此,在为项目做结构设计咨询时,应先回到项目本身,详细了解其商业模式、资金路径、用户对象,而不是一开始就讨论注册地和架构。只有理解项目本质,才能判断其是否具备合规基础,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穿透式执法"的关键维度在实际工作中,常见以下类型的提问:- 项目设在开曼、新加坡是否就没问题?- 服务器在国外且不向中国用户开放是否就安全?- 作为技术顾问/外包开发,不参与运营和资金,是否还有风险?- 找外国籍人士做名义上的创始人,自己只做幕后,是否更安全?- 在白皮书中声明"不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是否就免责了?这些问题反映出对"穿透式执法"模式缺乏认识。"穿透式执法"可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两方面理解:属地原则:即使项目注册在海外,但如存在以下情况,也可能被视为"行为发生在境内",触发中国法律:- 用户主要来自中国- 核心成员或技术团队位于中国境内- 存在境内推广、商务合作、结算等活动属人原则:根据刑法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应负刑责"的行为,同样可被追责。"穿透式执法"在Web3领域的常见表现包括:- 穿透注册地:即使公司在海外,若用户与运营在中国,仍可能被认定为"境内实施犯罪"- 穿透技术身份:技术负责人即使对外仅为顾问或开发者,只要存在代码提交、合约权限管理、项目利润分成、私钥掌控等行为,依旧可能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穿透链上数据:监管可通过链上溯源、审计、用户画像等方式确认项目是否"服务中国用户"或涉及违法风险对技术负责人而言,理解"穿透式执法"的基本逻辑,是做好项目风控的第一步。## 结语许多人误以为将项目"出海"就能摆脱中国法律监管。但事实是,如果项目从未进行过法律风险评估,即便设在海外,也难言安全。Web3创业者和技术负责人应当认识到:项目是否具备合规基础,关键不在于注册地,而在于项目本身是否触及法律红线。只有在早期就将风险识别作为底层思维,才能让项目走得更远、活得更长。
Web3项目出海并非零风险 合规需警惕穿透式执法
Web3创业合规误区:项目出海不等于零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Web3项目监管趋严,许多团队选择将项目"出海"以规避风险。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能确保合规?本文将为Web3创业者和技术决策者解析这一关键问题。
自2021年多部委发布重要监管文件以来,众多Web3项目纷纷表态停止面向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服务,并将主体迁往海外。与此同时,不少Web2开发者正考虑转型Web3,他们尤其关注项目合法性问题。
无论是已进入Web3领域的从业者,还是准备从Web2转型的技术人员,在项目初创阶段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项目应该设在哪里?
考虑到国内对Web3特别是金融创新类项目的高压监管,许多团队倾向于选择"项目出海"——在海外注册,技术团队分布于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
在技术创始人或负责人看来,这种"境外注册+远程部署"模式似乎天然具备"合规"优势。然而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根据法律专家的经验,即使项目架构在海外,只要触及中国法律底线,仍存在被追责的高风险。
那么,为什么"项目在境外"也可能触发中国法律风险?这是Web3创业团队中技术决策者必须理解的核心问题。
监管背景下的生存逻辑
对多数创业者而言,初期最关键的是"生存"。合规虽然重要,但在资源有限、节奏紧迫的早期往往被排在后面。然而,有远见的创业者会更早关注政策,了解法律边界,判断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决定项目如何搭建和落地。
从刑事风险防控角度,技术负责人需重点把握两个关键监管文件:
这两份文件的核心精神是:禁止ICO,并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特别是2021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境外交易平台不得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
正因如此,许多Web3项目选择"出海"规避风险。但问题是:项目真的出海了,就一定安全吗?
常见误区解析
许多项目方在起步阶段就咨询律师:公司该注册在哪个国家?是选开曼、BVI还是新加坡?应该搭建基金会还是母子公司架构?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隐含一个假设——认为"注册在海外就能规避中国法律"。
然而,根据多起案例经验,必须明确:离岸架构虽然在商业风险隔离、税务优化、资本运作上有作用,但在刑事责任层面,无法构成对中国法律的豁免盾牌。
离岸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商业隔离",而非"刑事保护"。它的主要效用包括:
但如果项目涉及中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如非法经营、开设赌场、洗钱、传销等,即使公司主体在境外,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或"属人管辖"原则,中国司法机关依然有权追责。
因此,在为项目做结构设计咨询时,应先回到项目本身,详细了解其商业模式、资金路径、用户对象,而不是一开始就讨论注册地和架构。只有理解项目本质,才能判断其是否具备合规基础,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穿透式执法"的关键维度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以下类型的提问:
这些问题反映出对"穿透式执法"模式缺乏认识。"穿透式执法"可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两方面理解:
属地原则:即使项目注册在海外,但如存在以下情况,也可能被视为"行为发生在境内",触发中国法律:
属人原则:根据刑法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应负刑责"的行为,同样可被追责。
"穿透式执法"在Web3领域的常见表现包括:
对技术负责人而言,理解"穿透式执法"的基本逻辑,是做好项目风控的第一步。
结语
许多人误以为将项目"出海"就能摆脱中国法律监管。但事实是,如果项目从未进行过法律风险评估,即便设在海外,也难言安全。
Web3创业者和技术负责人应当认识到:项目是否具备合规基础,关键不在于注册地,而在于项目本身是否触及法律红线。只有在早期就将风险识别作为底层思维,才能让项目走得更远、活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