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Hayes: 特朗普新政或推動比特幣至25萬美元

比特幣將達25萬美元?Arthur Hayes談特朗普經濟政策與加密市場前景

在最近一期播客節目中,Arthur Hayes分享了他對加密貨幣市場未來的大膽預測。他認爲,隨着可能的新政府上臺,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將引發美元貶值,進而推動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資產價格漲。他還討論了全球通脹、各國貨幣政策,以及如何促使比特幣和模因幣等加密資產受益。他強調,投資者在牛市中需保持警惕,避免因貪婪而忽視市場風險。此外,他展望了未來市場趨勢,並預測到2025年比特幣可能達到25萬美元的裏程碑。

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將致美元貶值並利好比特幣

Arthur認爲,市場預期新政府會在美國印出大量貨幣。他們的競選綱領之一就是通過弱勢美元政策來吸引制造業和工業企業回歸美國。接着,他們會通過銀行信貸注入大量資金,增加美國經濟中的信貸量,以推動生產和提高工資水平。這些都會導致通脹。

最終的輸家是那些儲蓄美元或持有國債的人。而那些擁有固定供應的資產,比如比特幣,將會表現非常出色。目前,比特幣明顯領先。這表明如果新政府上臺,他們的計劃已經很明確——弱化美元,用信貸刺激市場,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恢復美國的生產能力。

全球經濟政策將推動通脹上升並利好加密資產

Arthur指出,從本質上來說,每個國家現在都在奉行"本國優先"的政策。美國提出了"美國優先",而中國則通過"共同富裕"計劃希望把繁榮帶回中國農村或低收入人羣。日本正在進行資金回流,這將提升其經濟,但也需要更多的信貸來防止銀行破產。歐洲則因爲切斷了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轉而進口昂貴能源,導致自己陷入困境。

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照顧本國民衆,這意味着要恢復本地工業,增加對商品的需求。而這種趨勢將推動全球範圍內的通脹上升,進一步壓制債券收益的長期前景。

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密貨幣會表現良好。盡管各國的政策看似不同,但實際上都在追求相同的目標,即優先滿足本國公民的需求。這需要內部信貸分配的增加,以及供應的擴張,以支持生產並爲人們創造就業機會。這一全球趨勢對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資產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比特幣的漲勢可能帶動其他加密資產

Arthur認爲,從零售投資者的角度看,當比特幣價格漲時,每個人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比特幣。當比特幣財富增加時,投資者不會回到法幣,而是會尋求投入到比比特幣漲幅更大的其他加密資產中。

這些資產包括模因幣、新的Layer 1區塊鏈、Layer項目、NFT,以及遊戲領域等。比特幣引領市場,然後資金會逐漸流向其他類別的資產。因爲歸根結底,目標是賺取更多的加密貨幣,而不是換回法幣。

模因幣的快速崛起展示了全球文化的反應能力

Arthur表示,模因幣現象既有趣又反映了現實。它展示了我們在全球文化上如何快速反應熱點,並通過模因幣使之變得有趣。例如,一個模因幣從零到20億美元市值,只用了大概九天時間,僅僅因爲一個熱點事件。

這種現象也可能反映了對政府某些政策的不滿,比如通脹政策。模因幣成爲了一個快速傳播的注意力市場。

對新進入者的建議:牛市保持理性和適時套現

Arthur提醒,沒有人可以永遠從市場中獲利。關鍵在於如何保住這些收益。例如,現在持有的模因幣可能在一兩個月內就不復存在了,市值可能從2億美元跌到500萬美元,變化如此劇烈。

統計數據顯示,只有約0.01%的模因幣市值能夠超過5億美元,大多數交易者最終都會虧錢。很多人在帳面上看到了巨大的收益,然而,他們總是抱着"我可以賺得更多"的情緒,最終導致失去已經擁有的財富。

因此,如果賺到了一些對生活來說是改變命運的錢,就應該拿出一部分套現。市場總會有機會再回來的。保持理性非常重要。

市場潛在風險

Arthur認爲,目前市場還沒有達到"過熱"階段。但隨着傳統金融資本進入,投資過剩可能會出現在某些領域,這就是投資者需要警惕的地方,以免當市場價格與實際情況脫節時發生"洗牌"。

比特幣年底和2025年的價格預測

Arthur預測,比特幣到今年年底會達到10萬美元,而到2025年年底,可能會達到25萬美元。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Vibes Over Chartsvip
· 07-08 21:41
笑死 天天就这套放水剧本
回復0
空投自由人vip
· 07-08 21:41
又在整活 啥都往川普头上扯
回復0
MintMastervip
· 07-08 21:30
又有人画大饼了啊 下次能不能换个数字
回復0
TrustMeBrovip
· 07-08 21:27
呵呵 哪个250万跟你聊的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