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如何區分民事爭議與刑事詐騙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釐清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界限
自2021年相關監管政策出臺後,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日趨明確:不禁止公民投資,但不爲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爲提供法律保護。虛擬貨幣不被視爲法定貨幣,因此不應在市場上流通。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困境:民事案件難以立案,而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又極高。
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同度正在提升。有時甚至會出現將單純的投資糾紛作爲刑事案件處理的情況。因此,明確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的界限變得至關重要。
一個典型案例
在廣東佛山的一起判例中,被告葉某某因詐騙罪被判處11年有期徒刑。案情顯示,葉某某在2022年5月至6月期間,通過虛構投資項目並承諾高額回報,誘使多人投資共計25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0萬元等值的USDT。然而,葉某某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個人消費和償還債務,最終無力償還本息。
盡管辯護方堅稱這是民間借貸關係,且質疑虛擬貨幣交易的證據不足,但法院仍維持了原判。這一判決引發了對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性質認定的討論。
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區別
判斷一個案件是民事糾紛還是刑事詐騙,關鍵在於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實施了欺騙行爲。在葉某某案中,法院認定其構成詐騙罪的主要依據包括:
這些因素綜合表明,被告人具有詐騙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爲。
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認定虛擬貨幣可以作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在本案中,盡管存在虛擬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問題,但法院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和被告人的供述,確認了50萬元等值USDT的詐騙事實。法院認爲,虛擬貨幣具有可管理性、可轉移性和價值性,因此可以成爲詐騙罪的對象。
投資損失不等同於詐騙
然而,並非所有虛擬貨幣投資損失都構成詐騙犯罪。判斷是否構成詐騙罪,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如果行爲人具有真誠經營意圖,即使因市場風險導致項目失敗,通常也只能認定爲民事糾紛。相反,如果行爲人明知無法履約卻仍進行虛假宣傳,很可能被認定爲詐騙。
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機遇與風險並存。從司法實踐來看,相關糾紛呈現出民事和刑事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投資者而言,應當提高風險意識,審慎決策,避免輕信"內幕消息"或"穩賺不賠"等承諾。一旦遭受損失,也需要理性評估維權途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民事訴訟或刑事立案。
只有在法律規範的框架下推進虛擬貨幣技術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技術創新與法治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