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抓住全球代币化机遇 构建RWA新金融生态

robot
摘要生成中

代币化浪潮席卷全球,香港如何抓住机遇?

近期,一位知名政治人物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发行个人模因币,再次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到加密市场。这一举动可能预示着美国加密监管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推动更多机构投身加密创新浪潮。

代币化:资产管理的新革命

代币化正从概念走向落地,被业内专家称为"资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预计未来五年,这一领域将实现爆炸式增长。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非稳定币类代币化资产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也积极拥抱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浪潮。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推动RWA代币化及数码货币生态建设,金管局也推出"数码债券资助计划",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这些举措彰显了香港通过代币化重塑金融竞争力的决心。

美国机构引领全球创新

目前,推动全球代币化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传统机构正借助代币化加速传统金融资产与业务上链。多家大型金融机构正掀起第一波代币化浪潮,并将影响力辐射全球。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规模已超6.3亿美元,另一家知名银行也通过其平台引领美国国债和货币基金等传统资产代币化。

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币化领域尚未出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机构或项目。尽管政策推动积极,但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对Web3行业仍保持谨慎态度,更多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香港丰富的金融资源在代币化创新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激发机构参与,推动创新发展

香港传统机构对代币化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合规要求。合规虽然必要,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障碍。代币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机构参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度将很大程度决定代币化市场的早期繁荣度。

为推动代币化市场更快发展,香港应通过更开放的代币化沙盒机制,吸引更多传统机构参与其中,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前沿实践。同时,可以将稳定币、DLT等相关探索共同纳入沙盒进行联合试点,鼓励机构根据自身禀赋自由探索代币化应用。

聚焦标准化金融资产,扩大市场规模

在代币化资产层面,香港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心。全球代币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金融资产,而香港目前最受关注的却是新能源、农产品等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这些探索虽有助于生态长期发展,但短期难以建立市场优势。

香港短期内应聚焦最适合代币化的标准化金融资产,充分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优势,重点关注贸易与跨境相关场景中的代币化应用,快速扩大RWA代币化市场规模。

拥抱公链技术,促进创新

技术虽不是决定代币化成败的关键,但开放的技术体系更有助于创新。公链在全球流动性和开放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技术体系,已成为大多数代币化债券和基金的首选平台。在合规前提下,香港应更积极地探索公链上的代币化应用与创新,逐步将其作为重点方向。

结语

RWA代币化作为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融合产物,理想状态是既让现实资产加速向链上迁移,又不让其价值仅限于链上,最终服务和反馈现实。面对全球金融机构在代币化领域的积极行动,香港的时间窗口并不多。如果能借助制度与市场优势加速拥抱创新,在给予传统机构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探索与监管合规的平衡,香港必将在代币化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有研究机构测算,香港潜在代币化的资产规模已高达36万亿港元。

我们期待香港在2025年能在RWA领域跑出"加速度",在全球代币化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8
  • 分享
评论
0/400
FreeRidervip
· 07-11 02:24
玩啥都跟不上 香港先发才是明智的
回复0
BrokenDAOvip
· 07-10 02:12
又一个沦为监管和银行博弈的试验场
回复0
纸手恐慌侠vip
· 07-08 19:51
香港恁厉害啊 不跟那几个摆烂的
回复0
ShadowStakervip
· 07-08 19:49
唉,又一个监管沙箱……机构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安于现状,开始创新呢
查看原文回复0
熊市搬砖人vip
· 07-08 19:47
港股又整新活了
回复0
资深老韭当家vip
· 07-08 19:46
代币化就是圈钱呗~
回复0
GasWasterrvip
· 07-08 19:44
技术保守党是这样的
回复0
合约自动投降vip
· 07-08 19:27
都在看戏呢?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