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稳定币成美债新融资工具 美元霸权谋求数字化升级
美债危机催生金融实验,稳定币成为新的债务融资工具
一场由36万亿美元国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实验正在进行,试图将加密世界改造成美债的新买家,同时全球货币体系正在悄然重塑。
美国国会正在加快推进一项名为"美丽大法案"的立法。根据德意志银行最新报告,这项法案被视为美国应对巨额债务的"宾夕法尼亚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强制稳定币购买美债,将数字美元纳入国家债务融资体系。
这一法案与《GENIUS Act》形成政策组合拳,后者已要求所有美元稳定币必须100%持有现金、美债或银行存款。这标志着对稳定币监管的根本性转变。新规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以1:1美元或高流动性资产(如短期美债)作为储备,并禁止算法稳定币,同时建立联邦与州级双轨监管框架。其主要目标包括:
缓解美债压力:强制稳定币储备资产投向美债市场。美国财政部预测,到2028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将达2万亿美元,其中1.6万亿美元将流入美债,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巩固美元霸权:目前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法案通过"美元→稳定币→全球支付→美债回流"的闭环,强化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地位。
推动降息预期:德银报告指出,法案通过可能对美联储施压以降低利率,从而降低美债融资成本,同时引导美元走软提升美国出口竞争力。
美债压力下的新融资工具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25年需偿还的本金加利息高达9万亿美元。面对这一巨大的债务压力,政府急需开辟融资新渠道。而稳定币,这一曾经游离在监管边缘的金融创新,意外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波士顿货币市场基金研讨会传出信号,稳定币正被培育为美债市场的"新买家"。某环球投资公司CEO表示:"稳定币正在为国债市场创造可观的新增需求。"
数据显示:当前稳定币总市值2560亿美元,其中约80%配置于美国国库券或回购协议,规模约2000亿美元。尽管仅占美债市场不足2%,但其增速令传统金融机构侧目。
某银行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市值将达1.6至3.7万亿美元,届时发行商持有的美债规模将超1.2万亿美元。这一体量足以跻身美债最大持有者行列。
稳定币正成为美元国际化的新工具。目前头部稳定币持有近2000亿美元美债,相当于美国国债的0.5%;若规模扩至2万亿美元(80%配置美债),持有量将超过任何单一国家。这一机制可能:
扭曲金融市场:短期美债需求激增压低收益率,加剧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削弱传统货币政策效力。
削弱新兴市场资本管制:稳定币跨境流动绕过传统银行体系,削弱汇率干预能力。
法案设计与监管框架
"美丽大法案"与《GENIUS Act》构成精密政策组合。后者作为监管框架,强制稳定币成为美债"接盘侠";前者则提供发行激励,形成完整闭环。
法案核心设计充满政治智慧:当用户用1美元购买稳定币时,发行商必须用这1美元购买美债。这既满足合规要求,又实现财政融资目标。某大型稳定币发行商2024年净购买331亿美元美国国债,跃居全球第七大美债买家。
监管分级制度显露扶持寡头的意图:市值超100亿美元的稳定币由联邦直接监管,小玩家则交给州级机构。这种设计加速市场集中化,目前两大稳定币已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
法案还包含排他性条款:禁止非美元稳定币在美国流通,除非接受等效监管。这既巩固美元霸权,又为某些新兴稳定币项目扫清障碍。
稳定币的救市使命
2025年下半年,美国国债市场将迎来1万亿美元供给增量。面对这一洪峰,稳定币发行商被寄予厚望。某银行利率策略主管指出:"如果财政部转向短债融资,稳定币带来的需求增量将为财长提供政策空间。"
机制设计堪称精妙:
某金融科技公司投资组合主管透露,多家国际顶级银行正就稳定币合作展开磋商,询问"如何在八周内推出稳定币方案"。行业热度已达顶峰。
然而,稳定币主要锚定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供需矛盾无实质帮助。且当前稳定币规模与美债利息支出相比仍显微不足道——全球稳定币总规模2320亿美元,而美债年利息超1万亿美元。
美元霸权的数字化升级
法案的深层战略在于美元霸权的数字化升级。全球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在传统银行体系外构建起"影子美元网络"。
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中小企业通过某些稳定币进行跨境汇款,绕开传统系统,交易成本降低70%以上。这种"非正式美元化"使美元在新兴市场加速渗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清算体系的范式革命:
欧盟显然意识到威胁。其MiCA法规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日常支付功能,并对大规模稳定币实施发行禁令,欧洲央行正加速推进数字欧元,但进展缓慢。
香港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建立稳定币牌照制度的同时,计划推出场外交易和托管服务双重许可制度。金管局更计划发布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操作指引,推动债券、房地产等传统资产上链。
潜在风险与挑战
法案埋下三重结构性风险:
美债-稳定币死亡螺旋:若用户集体赎回稳定币,发行商需抛售美债换现金,可能引发美债价格暴跌,进而导致其他稳定币储备贬值,最终引发全面崩盘。
去中心化金融的风险放大:稳定币流入DeFi生态后,通过流动性挖矿、借贷质押等操作层层杠杆化。Restaking机制使资产在不同协议间反复质押,风险呈几何级放大。
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法案可能"向美联储施压令其降息"。政府通过稳定币间接获得"印钞权",可能架空美联储独立性。
更棘手的是,美国债务与GDP比例已超100%,美债自身信用风险攀升。若美债收益率持续倒挂或出现违约预期,稳定币的避险属性将岌岌可危。
全球新棋局与经济秩序重构
面对美国行动,全球正形成三大阵营:
监管融合阵营:加拿大等国与美国监管动向呼应,形成北美协同态势。
创新防御阵营:香港与新加坡呈现监管路径分化。香港采取审慎收紧思路,新加坡则推行"稳定币沙盒"。
替代方案阵营:高通胀国家可能加速发展本土稳定币或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但面临严峻贸易挑战。
国际体系也将发生变革,从单极到"混合架构",当前改革方案呈现三路径:
某支付巨头首席执行官指出关键瓶颈:"从消费者角度看,目前没有真正的激励推动稳定币普及"。该公司正推出奖励机制破解采用难题,而某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则通过智能合约解决信任问题。
德意志银行报告预测,随着"美丽大法案"落地,美联储将被迫降息,美元将显著走软。到2030年,当稳定币持有1.2万亿美元美债时,全球金融体系或已悄然完成链上重构——美元霸权以代码形式嵌入区块链的每一笔交易,而风险则通过去中心化网络扩散至每个参与者。
技术革新从不是中立的工具,当美元穿上区块链的外衣,旧秩序的博弈正在新战场上演!